天公作美突降温 风风火火下乡行
我院党员“三下乡”深入农家菜地展调查
7月8日下午一点,我院党员“三下乡”团队一行二十三人从北校门口出发,分三组分别前往目的地犁头村、杨梅州、新月村三个已踩点联系好的村庄。每个小组有踩过点的人带队,并由各组组长统一组织安排。
山穷水复疑无路,城暗瓜明终有村
党员“三下乡”一分队犁头村之行
第一组由贺丹带队,目的地是长城乡犁头村。由于踩点人员未估计好路程,以致全组人员到达犁头村时已经接近四点,于是负责人当即决定由两人去和村支书联系,其余人按两人一组分配,展开调查工作。
工作刚展开,就遇到了困难,由于到达较晚,很多村民都已出去劳作,村里没有多少人来完成组员们的调查。但这并未影响到组员们的进程,大家抓紧时间,进村民们家里,或是调查在路上遇到的人。一个多小时,从最开始的三人行到后来的两人行、一人行。不久,学生党员们已经从村民那儿了解到一些我们想知道的信息。他们蔬菜的蔬菜去路大致为蔬菜小商贩、蔬菜收购批发市场、超市,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而菜农的出售价只是终端价的一半甚至更少。
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凭着一颗颗不惧艰难的赤诚之心,大学生党员们完成既定任务,满载而归。
党员“三下乡”二分队杨梅洲行动之旅
辗转两趟车,再加上将近四十五分钟的跋涉,7月7日下午三时许我院党员“三下乡”活动第二调查小组终于抵达目的地之一的湘潭市杨梅州。走过长长的杨梅洲大桥,水泥路两边种满蔬菜的杨梅洲蔬菜基就呈现在眼前。
见到蔬菜基地中仍有在辛苦劳作的菜农们,第二调查小组的成员们立即行动起来,到田地里和菜农亲切的交流起来。菜农们常热情的回答了调查小组提出的关于蔬菜生产成本、价格等方面的问题,继而调查小组分组深入菜农家中展开调查。针对批发价低迷终端价走高的现象,菜农们做出了如下解释:一、天气气候,天气不佳导致蔬菜腐烂不易储存,批发价降低;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难以把握、反复不定;三、市场供应,“种的人多了,菜就卖的便宜一些。”一位菜农如是说。在调查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调查组成员收获了一份该村前任干部提供的关于菜农问题的重要资料,丰富了调查的信息。
在落日余晖中,第二调查小组成员带着这些宝贵的资料拖着沉重的脚步、怀着轻快的心情离开了杨梅州,踏上回校的归程。
蔬菜基地何处是?小道尽头终见“君”
党员“三下乡”三分队新月村站
几经周转,7月8日下午两点左右,我院党员“三下乡”第三调查小组到达长城乡新月村村委办公楼,与新月村曹书记洽谈后,志愿者们开始了真正的调查之行。
蔬菜基地在村子的尽头,与犁头村接壤。第一个接受我们调查的老伯即是长城乡蔬菜协会的成员,对我们的问题都分析得比较透彻。他说:“我们这里一般经营规模都不大,一些优势管理、销售模式不适用。并且菜农很难一致达成协议以维护自身利益,导致收购价没有一定保障。”劳作于田地间的叔叔阿姨们也都热心地与我们交谈,提供我们需要的信息。一户经营规模较大的大棚基地负责人与我们交流了许久,他说蔬菜批发价与销售地点有很大关系,远距离批发商就是通过压低批发价来补偿运输费用。他所经营的基地与步步高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至于与饭店的接洽,他说由于种类不多而难以长期合作。该地更多的是散户,种植面积只有几亩。他们多是自己种自己卖,省去了周转过程的人力资源和运输费用,但这不适合规模经营。
经过几个小时的调查,志愿者们基本了解了当地蔬菜种植业的状况。一路在菜农们真诚的道别声中,欢乐而归。
一天下来,党员“三下乡”的成员们一个个都累得软柿子般,但依然有说有笑。欢喜村民们的热忱,思考自身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