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应邀来人文学院讲学

作者:吴大平 日期:2011-05-31 浏览:209

 

 

应我校人文学院和湖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邀请,5月28日晚,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委、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敏俐先生莅临我校人文学院讲学,在十教426会议室举行了主题为《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的学术讲座。

 

赵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诗歌通史”负责人,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教学成果曾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1等奖。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授,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

 

本次讲座由我校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王友胜教授主持。院党委书记刘奇玉教授、古代文学学科吴广平教授、李德辉教授及全体古代文学教师和古代文学、文艺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及部分本科学生聆听了这场讲座。赵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先秦两汉琴曲歌辞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一、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的文献来源与时代考证;二、琴与琴曲在先秦两汉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三、先秦两汉琴曲故事的主题分析;四、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的艺术表现形态。赵先生认为先秦两汉琴曲歌辞是中国诗歌史上特殊的一类作品,它以中国古代琴文化为存在的条件,是运用古体,托名古人或者当世名人,配合古琴演奏而产生的一种诗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没有后世的咏史之名,却有着与后世咏史诗相同的特质。它假托历史人物故事,抒发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感。其曲题故事生成有特殊的方式,是在历史文化原型上进行新的创造,因而具有中国早期小说的某些因素。而琴曲歌辞大都以诗骚体为主,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修养其抒情基调以悲伤为主,是以悲为美的汉代审美风尚的体现。其艺术水平虽然不及相和歌辞,但是仍不乏佳作,对魏晋及后世的琴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赵敏俐教授演讲结束后,又热情地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余霞老师就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划定请教了赵教授。王友胜教授则结合现在的文学热点请赵教授谈了对杨义还原诸子这一文化现象的看法。吴广平教授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请赵教授从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骚体赋和骚体诗的区别。古代文学研究生朱明辉同学则请教了赵教授关于“清华简”的问题,并希望赵教授能够谈一下如果《乐经》在竹简中重新被发现,其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文学系的本科生吴大平同学则问到琴曲歌辞在语言形式上以诗骚体为主,怎样看待其与当时写诗以五言为主的关系;在东汉这个五言诗发展的关键时期,琴曲歌辞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对中国诗歌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赵敏俐教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解答,给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以很大的启发。整个互动环节,气氛十分活跃热烈。

 

    历时近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结束后,王友胜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王教授对赵教授百忙中来我校讲学与指导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赵教授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讲座作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全体师生向赵教授学习,潜心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