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贯彻国家的“三农”政策,积极响应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农村,学习和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的伟大实践,经受锻炼,增长才干,2007年7月下旬,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成立了“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组,并严格挑选出30名志愿者来到了作为国家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长沙市望城县靖港镇复胜村,开始了以“完善合作医保,建立健康新农村;发展农村新教育,建立科技新农村;推动农村经济,建立富裕新农村,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和谐新农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一个星期的实地考察和深入走访,30名志愿者获得了宝贵的信息,并对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经过总结,志愿者们得出以下七点发现:
一、农民教育观还停留在与金钱挂钩的阶段,没有“知识是为了丰富思想和人生”等深层次精神方面的观念。很多农民感觉到自己的孩子读了大学出来是出去打工,读完中专或高中出来也是打工,虽然有此纳闷,但他们依然全力支持孩子读大学,并报以“读完大学挣取更多的钱”的希望。他们大部分认为,孩子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
二、大部分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但由于农民普遍对合作医疗具体细节不太明了,他们参加合作医疗的心理主要有以下四种:1、从众心理:在政府和村委的宣传和要求下,大部分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在农村成为一种时尚,又由于每年上交的钱数不大,很多村民也纷纷加入合作医疗队伍;2、求平安心理:合作医疗在农村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部分带有迷信思想的村民将合作医疗成为另一种求平安的方式;3、献爱心的心理:希望自己的钱作为基金的一部分,能在他人有需要时提供帮助,献上一份爱心;4、真正了解合作医疗,希望在需要时,能从中获得实在补助的心理(此部分人在少数)。
三、青壮年外出打工比率较高,只有外出打工才能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才能为孩子交学费,这也导致了留守人口的成分以老人和儿童为主,隔代教育现象普遍。这大大阻碍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进步。农民对于“知识改变命运”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迫于现实,劳动力大量的外出打工也使得农村的建设力量削弱。农村的留守人口的成分以老人和儿童为主使得相关的社会治安问题变得突出。
四、农村古朴的生活习俗保持较好,农村生活环境清新,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农民的淳朴善良和热情,农村生活的安逸舒适,农村风景的优美自然条件的良好状态也给“三下乡”活动小组的志愿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靖港镇复胜村农民招待客人都会用一种加了盐、茶叶、芝麻的茶水,让志愿者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魅力——淳朴的民风和古朴的生活传统。
五、“村村通”公路建设在该村实施得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些在促进农村与城市贸易、人员交流以及儿童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促进城镇一体化发展的同时传播了先进的思想,也便利了国家政策宣传和落实。
六、国家政策在农村受到热烈欢迎,但基层落实情况有待监督和改善。农民们对科技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知识致富十分渴望,而国家对农业发展的相关扶植政策也给农民以强力的定心丸。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组志愿者们6天的走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农民对国家相关农业政策的欢迎和感谢。农业补贴、农业税减免以及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等使得农民前进的力量更足了。但是,农民也对相关基层政府机构组织履行国家政策保护农民权益方面也提出了很大的意见。基层干部应该在服务意识、带头作用上作好文章。
七、农民越来越关注国际国内大事,主要途径是看报纸和电视新闻;农民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法制图书馆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建立相继起来。如靖港镇复胜村由胡应农老先生一手创办名为“应农图书馆”的私人图书馆,始终坚持免费对外开放,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周围乡政一些村民也纷纷慕名前来借阅书籍。图书馆极大地丰富农民兄弟的精神生活,社会反响也非常大,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目前,“三下乡”的实地考察活动已经结束,志愿者们进入了论文撰写阶段。志愿者们表示,将对此七个发现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或改进办法,以及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构想,期待能对政府决策提供帮助。同时,志愿者们还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为改善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