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往昔锦绣时,流传千古是弹词 ——我校民族音乐学研究团队对长沙弹词进行田野调查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的学习,加快实施⽂化强省战略,推动湖南⽂化大繁荣大发展,4⽉1⽇上午,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熊晓辉教授带领民族音乐学专业全体研究生对国家级非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沙弹词进行了田野调查。
“茶馆小天地,人间大舞台,丝弦小调迎宾客,相声小品乐开怀,评书快板莲花落,弹词⼀曲说古今……”长沙弹词原名“弹词”,又称“唱讲”“讲评”“平讲曲”,是传统曲艺形式的⼀种,长沙弹词源于渔⿎道情,因用长沙方言说唱,也称长沙道情,距今有 200 多年的历史,最初由两⼈演唱,在街头流动演出,俗称“打街”。演出时一人怀抱月琴,一人手执渔鼓筒、简板、钹,合称“三响”。后发展为茶馆“坐棚”演唱,既可出“单档”,由一人自弹自唱;也可出“双档”,由两⼈合作演唱。2008年,长沙弹词经国务院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人张明星演出现场
行程第一站,民族音乐学研究团队来到了环境优美的湖湘里观看弹词艺⼈张明星的演出。一方小棚,一张板凳,一把琴,长沙弹词传承⼈张明星用独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带来了精彩生动的节目演出,现场观众喜笑颜开、掌声阵阵。
在采访中,张明星详细讲解了长沙弹词,讲述了自己与长沙弹词的故事,也解释了许多弹词的相关问题。长沙弹词以长沙方言为基础,依字行腔, 具有“古、多、广、情、谐”的艺术特征。同时长沙弹词具有鲜明的特征:甜美圆润,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字字入扣。
▲采访传承人张明星
传承人张明星回忆道:“当年长沙有二十几家茶馆,大的茶馆足足可以坐上 200多号人,几乎场场都是爆满,茶馆的茶杯常常都不够用,晚来的人没有座位了,就在楼梯口、厨房边上站着听。”他表示,长沙弹词是依托长沙茶馆文化而发展起来的,是长沙文化的—部分,抛弃弹词就等于抛弃长沙文化。
▲熊晓辉教授带领团队进行田野调研
▲传承人王志敏演出现场
▲“笑工厂”演出照片
行程第二站,民族音乐学团队来到了长沙弹词传承人王志敏表演所在地,观看表演并对其进行了采访。王志敏2013年起跟随长沙弹词泰⽃彭延坤学艺,虽是彭延坤的再传弟子,但学艺全程由彭延坤亲自指导,将平腔、欢腔、柔腔、悲腔、怒腔、神仙腔等唱腔尽数掌握,还能将彭延坤独创的滥腔融化运用。2016年国庆湘江剧场“笑工场”,当时尚健在的彭延坤观看了“薪火相传·长沙弹词传人王志敏专场演出”,观看完演出后他欣慰地表示:“我百年之后,我的传⼈就是王志敏!”2016年底,彭延坤老先生不幸离世,其徒孙王志敏接过传承重担。
王志敏说到“只要有⼈愿意学习弹词,我就愿意教,但现在愿意学习弹词的年轻人太少了,大环境改变了,注定专业的弹词艺⼈将面临各种生存的挑战,如果长沙弹词到我这里断了,我愧对祖先,愧对那些弹词爱好者。作为长沙弹词代表性的传人,我不能让弹词就这么消失了,我要将长沙弹词好好传承下去。”
▲合照
在这次调查实践中,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调查,艺术人类学团队的成员们都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深入了解了长沙弹词的基本特征,感受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长沙弹词演出的场所,以湘江剧场为基础开始重振雄风;长沙弹词的演员,以王志敏为根茎逐渐开枝散叶,长沙弹词的生存现状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趋势。虽然在2008年,长沙弹词经国务院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要发扬传统曲艺长沙弹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希望有更多的⼈来关注这一古老的⽂化,留住那些我们生活中的记忆,留住一个弹词人心中永远的希望。
(一审:凌征宇 二审:李海屿 三审:王 虎 )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0731-58290394
邮政编码 411201
联系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桃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