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展示

记忆里的湘潭师专

今天收拾屋子时,无意中翻出了一枚写着“湘潭师专”的校徽,这枚校徽是1973年郭沫若先生为湘潭师范专科学校题写校名时,以其字体制作出来的,我一直保留着,现在已经四十二年了,今天看着这枚小小的闪耀的校徽,有关过去在湘潭师专的种种思绪也随之被勾起。

  
记得那是“文革”后期的1970年9月,坐落在湘江西岸文庙的湘潭师范专科学校在停课五年以后恢复了招生。

  
1971年的春天,我背着母亲给我收拾的几件衣服和一张录取通知书站在城正街路口,一路上满山的油菜花开得很茂盛,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寂寞了几年的文庙又开始充满了生机。看着黑漆木雕的几个大字“湘潭师范专科学校”,我笑了,这一定会是一个美好开始。

  
我是一名化学专业的学生,当时我们整个专业一共只有一个班,一共也就三十几个人,而且整个学校也就只有中文、物理、化学、数学、外语五个专业。由于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推荐选拔的方式上来的,所以班上同学的文化程度不一,老师上起来比较费力,学生听课也吃力。但是我们和其他高校的学生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工农兵学员。

  
对于像我这种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娃儿,能上学读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于是我越发珍惜,只有一有时间我就躲起来看书。文庙的正门,叫奎星门,门内是月形泮池,池周护以石栏,而前院左右各植桧树,常年翠绿,散发幽香,我常常在这里看书。除了喜欢这里的幽静,还因为可以偶尔去看看旁边的大成殿。那巍峨壮观的大成殿,歇山重檐的结构,十六根圆石柱支着,内外枋、檩、藻井、斗拱、扇梧均五彩施绘,还有那石雕盘龙,缀以云海波涛,更显得气势宏伟。这总让我想起北京天安门,那个威严壮观的地方,我常常想如果能化作一只鸟,自由地飞出去看看,看看那外面的世界,那该多好!

  
在校一年,学校按照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组织学生在校内挖起了防空洞。五十多米的防空洞从一教学楼东侧的大礼堂前的草坪,一直斜穿主教学楼到医务室的前坪,上为弧形顶,下面还有排水沟和盖板。每天老师除了给我们上课,剩余时间就都花在这上面了。男生拿着锄头铁铲一个劲儿地挖,女生们就在一边用簸箕装进小推车里,整个学校都忙得热火朝天的。

  
为了学工学农的需要,学校还在我们化学和物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起学工基地,学习制作二极电子管、农村用的小型广播喇叭,还有“九二0农药的试制”。每天除了在实验室呆上几个小时,大多时间我们就会分批到桐子坳的学农基地劳动。这个数百亩地的农场,由若干低矮小山包组成。整片黄山坡地间,裸露着黄土,黄土上零零星星地长着一些荆棘、茅草和几株泡桐,北面坡地上还有为数不多的油茶和几棵永远也长不高的杉树,显得矮小而沧桑。每天我们就在实验室和农场两头跑着,中午就留在农场的食堂就餐,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红薯、豆子、蔬菜等作物。

  
日子就这样飞逝着,晃眼间两年过去了。1973年,我离开了学校,身上只带着简易的行李,还有那枚闪耀的写着“湘潭师专”字样的校徽。

  其后师专升为了师院,就以农场为基础扩大征地,当年的农场也就像一株生机勃勃的幼苗,在阳光雨露下逐渐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而自己对文庙校园的那份情缘也深深埋藏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上一篇:我是科大人 下一篇:夜聊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