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地铁建设安全保障新添智能化“火眼金睛”
▲ 新闻截图
新华社长沙6月11日电(记者谢樱)在长沙地铁6号线湘雅三医院站的20多米地下,机器轰鸣。湖南科技大学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矿山环境保护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龙四春站在地铁隧道内仔细检查每一个监测点,“监测点就像是一只不休息不睡觉的‘眼睛’,盯着地铁施工的地上地下是否发生形变,以防出现安全问题。”龙四春说。
长沙地铁6号线全长48.11公里,共有34个站点,是目前长沙线路最长、站点最多、换乘站最多的地铁线路。对雨水天气多、地下水丰富、地质构造复杂的长沙来说,几毫米的结构变形蕴含着巨大的破坏力,足以形成裂缝、漏水、甚至坍塌。通过技术手段提前预警来避免问题发生尤为重要。
▲ 龙四春在地铁隧道进行监测点位布设与合格督查指导
“传统的人工监测无法做到实时监测,而单一的监测技术容易导致收集的变形信息在可靠性上大打折扣。”龙四春说,团队凭借着多年致力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与形变监测的研究,将水准仪、测量机器人、星载SAR、地基SAR和GNSS等技术融合在一起,打造了地铁监测设备中的“火眼金睛”。《融合多源数据的地铁施工一体化监测技术及应用》项目在10日召开的湖南省2019年度科技奖励大会上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研发了地铁施工监测一体化智能数据处理与安全预警管控平台,创建了变形监测与病害检测系统。”龙四春介绍,“火眼金睛”可以24小时不眨眼,还能够实现亚毫米级精度、多尺度连续三维形变监测。监测点遍布地铁施工的地上地下,全方位覆盖,1毫米以下的变形都能精确捕捉,实现了数据智能自动观测、传输和数据融合分析、预警。
记者了解到,项目共授权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13项,研究成果在中建、中铁等大型国有企业与深圳、长沙、郑州、徐州等10多个城市的地铁及隧道施工中成功应用。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0731-58290394
邮政编码 411201
联系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桃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