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湖南科技大学学生程博立在武汉当志愿者的故事
“刚开始父母不同意。等他们松口后,我拿起车钥匙就往外跑。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累甚至委屈,但我觉得做的事很有意义。”
跨上电动车的刹那,程博立兴奋地吼出了声。这个19岁的大男孩,好像在一瞬间,找到了存在感。
这是程博立第一次做志愿者。尽管在此之前,家人已无数次警告他,这个决定背后潜藏的风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发了。理由很简单:“此刻,我该站出来。”
程博立是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大一学生,家住武汉市汉阳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加入当地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为居民采购药品、运送物资。从2月26日开始,他每天开着自己的“小电驴”,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
转眼18天过去了。比起刚开始时的生疏,如今程博立已成为团队骨干力量。因为服务专业而周到,他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药神”。
报 名
程博立申请做志愿者的过程并不顺利。在经历一番波折后,他在2月25日这天等来了“上岗”通知。
开展志愿服务的地方,在武汉市汉阳区洲头街道洲头社区。这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居民以老年人为主。
到社区做志愿服务的第一天,程博立被安排到机动组,把全国各地捐赠的爱心蔬菜平均分成若干份,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中。
“蔬菜里还裹着稀泥,我跟着哥哥姐姐们清理了一上午,最后分出200多份干净的爱心菜。”程博立说,原本以为分配蔬菜只是个体力活,没想到里头还有诸多讲究。每袋装多少,如何搭配等,都是他未曾碰到过的问题。
第一天,程博立在忙乱中度过。
感 触
2月27日,武汉市要求在所有社区、小区、村组、居民点普及“健康码”用于出入凭证。程博立所在的辖区党委下达指示,要求各社区于当日24时前完成居民“健康码”普及工作。
接到通知后,洲头社区立即行动起来。社区书记将包括志愿者在内的17名人员分成9组,对全社区1300余名居民进行逐户排查。
程博立排查的区域,是距离社区最远的倒口西村,这里老年人集中,且大多数与子女分开住,没有多少人会使用智能手机。
困难面前,程博立没有退缩。他挨个敲门,手把手教老人们操作手机,完成信息填写工作。特殊时期,有些居民不愿开门,他就站得远远的,从门缝里塞进表格,站在门外一步步告知对方如何填写。
也有难以释怀的时候。在上户排查期间,程博立遇到了一位崩溃大哭的阿姨。她的丈夫大年初三因心肌梗塞去世,当时她敲遍了附近邻居家的门,但邻居们以为她丈夫得了新冠肺炎不敢帮忙,最后向社区求救才得到帮助。
“我一边安慰阿姨,一边让她记下社区的电话。临走时,她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回忆这段经历时,程博立至今都颇多感慨。他反复说,“不知道我能做什么……”
服 务
因为有“小电驴”,程博立后来又“转岗”到药品供应组,负责为社区居民买药、送药。在同组志愿者的帮助下,他迅速投入到新一轮的工作中。
“有的居民指定要刷医保卡,有的居民指定的药店又不能用网络支付,部分重症患者的药物普通药房开不了……”在药品供应组,每天都会冒出一堆令程博立“头大”的问题。所幸大家齐心协力,在最短时间内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做志愿服务期间,程博立平均每天要为20多户居民提供跑腿服务。“第一次有居民让我代购药品的时候,我根本没听说过他说的那些药名。但志愿工作持续做下来后,我现在对这些药品的名字谙熟于心。”程博立说,他深知这些药品对有需要的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我的每一次敲门,都在给这个家庭送去希望。”
尽管买药、送药的过程比较艰辛,但在这中间,程博立收获了太多感动。
程博立告诉我们,有一天武汉下着大雨,他到汉阳医院附近的药房帮居民买药,工作人员看见在寒风中等待的他后,心疼地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除了买药、送药,程博立还经常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帮社区工作人员搭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把团购的蔬菜、米面、鸡蛋等生活物资装好搬到住宅楼下,再一户户送到居民家门口。或者,主动留下来加班到深夜,为社区抗“疫”出谋划策。最长的一天工作了15个小时,“小电驴”充了3次电。
“当了志愿者后,虽然不能在家陪伴父母,但我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快乐。”程博立说,他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虽然有时很累,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做的事情正是为别人创造价值。
采访中,程博立总是感慨:“我们组里有很多比我努力的人,真正的英雄一直在路上。”他说,现在身边的人,不管男女老幼,都会想办法把手中的事情做得更好。因为大家知道,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会让武汉的今天更好一点。每一天让武汉更好一点,疫情结束的时间就能来得早一点。
“武汉人‘不服捉’(不服气、不甘心)‘不信邪’,我坚信武汉一定能取得抗‘疫’最后的胜利!”挂下电话,程博立又奔向了一线……
湖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
联系电话 0731-58290394
邮政编码 411201
联系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桃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