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科大

【湖南日报】湘江周刊·封面|千年学府探文明·走读湖湘书院㉑|昭彰湘潭 文运绵长

b3c43593cb00207b2c25eddcc2f24e034cee67d61704412696015.jpg

湘江东岸,距湘潭市区二十公里有一座昭山,海拔185米,却是旧时“潇湘八景”中的“山市晴岚”,米芾、王船山等文人墨客多有题咏。相传周昭王南巡至此,不幸罹难身亡,为纪念昭王,故取名昭山。

据《水经·湘水注》记载:“湘水又北,经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

千里湘江,卷两岸尘埃,浩浩荡荡,由南向北,奔赴洞庭。流经昭山,泥沙俱下,湘水由浊而清,碧波澄湛,晴光烟霭,是因为昭山脚下潭深水旋,激浊扬清,净化一江碧水,滋润两岸生灵。

始建于清朝康熙末的昭潭书院,是否含藏“地利”于其中,不得而知。然寓意“昭彰湘潭”,人才辈出,文运绵长,却是世人共识。

昭潭书院位于湘潭老城区城正街,与文庙一墙之隔。

探访者,可顺江流,从窑湾经望衡亭,过十八总、一大桥至雨湖公园东头,入城正街。也可以从昭山对岸溯江而上,经四大桥,过万楼、三大桥、观湘门至通济门路右拐不远,进入书院。

太阳到达黄经255度,“大雪”已敲响“仲冬”大门。本应是“封河”季节,冬日仍温暖如春。是日,我陪友人曹君在昭潭书院负责人的引领下,来到书院,寻觅岁月深处起起落落的书声。

院内幽雅肃静,古树参天。教学楼、图书馆、宿舍楼、自习楼、学生活动中心、食堂等,安静闲散在绿荫树下。《昭潭书院赋》记载:“此固一邑特佳,与碧泉、锦湾竞优;抑亦三湘最胜。同橘洲、枫浦而不群者也。则有名流硕彦,学士大夫,寻芳选胜,歇马停车。”

曹君伫立书院操坪中央,环视四周,击节赞叹:“这里是读书做学问的绝佳胜地。”

徜徉在昭潭书院,暖风送来浓浓的书香,一墙之隔的文庙,吸引我的目光。

湘潭历史上先后有碧泉、龙潭、霞城、昭潭等八座书院,“庙学合一”,在湘潭八座书院中,乃至全省、全国而留存至今的,也是极为罕见的。

湘潭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在文星门,元代毁于兵乱,至明代洪武二年(1369)重修。后为避水患,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迁建瞻岳门东侧,即现在的文庙所在地,扩大了规模。明末再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再次重修之后,经历数代,到新中国成立,屡圮屡修,主体建筑仍保留至今。湘潭文庙主建筑由前向后依次为屏墙、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钟鼓亭、两庑、大成殿、崇圣祠组成。

文庙,旧时称官学,儒学,又名学宫。是官方祀圣贤、习礼仪、讲经籍、议文事的场所。康熙之治带来社会稳定,书院重新倡建。这个时期的湘潭,水运便利,商贾兴盛。民众认为无文不远,要求办学的呼声在坊间甚高,希望通过办学来巩固繁荣的商贸业。而湘潭文庙的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康熙五十九年(1720),湘潭知县方伯顺应民众的呼声,捐俸银三十两,在文庙东侧建义学,是为昭潭书院之始。书院前后二进五间。义学多为贫寒子弟,无须交纳学费。

乾隆八年(1743),知县李松倡议并联络本邑乡绅富商,在义学原址扩建昭潭书院。请湖南巡抚蒋溥将原拨给岳麓书院的膏火田187亩解归昭潭书院,共置学田415亩,从根本上解决书院办学的困难。

李松为“昭潭书院”撰写的门联脍炙人口:“学譬为山,愿诸生拾阶而登,各达岳山极顶;道犹活水,看多士溯流而上,共录湘水源头。”

湖南提督学政阮学浩撰《昭潭书院记》寄予厚望:岳麓、石鼓书院在湖湘最为卓著,是昭潭书院学习的表率。昭潭书院建筑规格巨丽规整,官府民众有很高的期待,希望昭潭书院的教化之盛,将与岳麓、石鼓书院“同垂不朽”。

随着社会入学需求的扩大,生源的增多,书院规模不断扩大。鼎盛时期,书院学田达2042亩,考棚、学舍26间,可容纳学生数百人。书院办学目标十分明确,既面向科举,为本地学生搭建乡试、会试、殿试的桥梁,同时,把书院打造为育才造士的摇篮。

昭潭书院由地方政府官员主持修建,与文庙构成完整的儒家教学体系。无疑,其地位比湘潭其他书院要高。因此,书院管理规范,对学生要求很严,对山长、老师要求甚高。

昭潭书院首任山长聂焘,明确提出:“以立志远,变化气质为先务,敦朴实,慎交游,养明性,以为读书明道之基。”这段话,被后人视为院训。邑人潘世晓等主持编订了《学约八条》,修订了《书院章程》,使书院教学日臻完善。

一座书院,在历史长河里,拂去尘埃,仍熠熠生辉,得益于书院山长、老师和一批优秀的学子。

湖南科技大学文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平教授,向我们翔实介绍了昭潭书院的历史。

昭潭书院建成后,主持书院的负责人山长的人选,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昭潭书院学约八条》,对选择山长的重要性、原则以及山长职责和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古之学者必有师。盖表立而人从而教之,所谓师道立则善人多也。择文行兼优,品望素著者,商举一人,告知县尊、学师具柬聘请。在院长既膺敦请,自必克副仰望,言坊行表,不愧师资,面命耳提,宏开讲席,无循名忘实,无勤始怠终,谨定课程,诲人不倦,不分贫富,教思无穷,庶师严道尊,人皆敬学而获益良多。”

乾隆十一年(1746),经各方考察磋商,聘请聂焘为昭潭书院首任山长。

聂焘,衡山人,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乾隆十三年(1748)八月选任陕西镇安知县。因政绩突出,乾隆二十年(1755)调任凤翔大邑。聂焘家风家教好,父亲年迈,送子赴任,谆谆教诲儿子勤政为民,严守清白。聂焘牢记父亲教诲,镇安知县8年,招游民,垦荒田,修水利,兴桑蚕,倡集市,建学堂,设义仓,自己节衣缩食,捐银修路助学,兴利除弊,勤政廉政,深受百姓拥戴。他离开镇安时,父老乡亲攀辕啼哭。聂焘著有《熟总》《镇安县志》《存知录》《环溪单堂文集》等传世。有文凭,有官阶,有学问,有操守,聘请这样的人出任山长,对昭潭书院180年的办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聂焘于乾隆十一、二十一年两次出任山长。首次上任后,制订《学约》规范学生行为,讲授《小学》《四书集注》《五经》《性理》《近思录》等,日讲经文,夜解诗赋,是日后聘请山长的标杆,也为后来山长树立了榜样。

聂焘之后,有史料可查,有萧衍守、欧阳正焕、程梦湘、林学易、张九钺、张经田、郭连选、蔡光熊、聂镜敏、龙瑛、俞东枝、郭嵩焘、徐芝、李昌平、吴熙、王闿运任山长。

王闿运,湘潭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为湖湘学派领袖,秉笔注著《湘军志》。其弟子有杨度、齐白石、八指头陀。他在任船山书院山长时,兼任昭潭书院山长。

上述罗列的山长,均为当时社会名流精英,出身举人、进士,又担任京城或地方官员,个人著述丰厚。他们既能扩大书院影响,吸引四周优秀学子,又能用他们的功名学识,鼓励、塑造、引导学子,使昭潭书院声名鹊起。书院培养出的优秀学子也使其影响力历久弥新。

朱廷模,聂焘的学生。先后在宜川、韩城、三水、三阳任知县。每到一地办义学,修水利,固城防,捐俸银,为民办实事,百姓拥戴挽留。

张履信,被誉为“雨湖诗宗”,补邵阳训导。自家贫困,却乐善好施,体恤民情。

黄远积,著《思恒后斋遗稿》二卷,捐田百亩办义学,为“黎氏八骏”外公。

梁焕奎,先后任湖南矿务局文案、提调,接办益阳板溪锑矿,在长沙成立华昌炼锑公司任董事长,创办湖南高等实业学校并任校长,一生致力湖南实业发展。

昭潭书院建成,当年就有二人中进士,其后的73次科举中有51人中进士,在74科中,湘潭诞生了一榜眼,一探花,一传胪。整个湘潭有文科348人,其中罗典、宋本敬、王瑛、宾王瓒、汪根甲等5人拔解元。罗典后来任翰林院编修、提督四川学政、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晚年执掌岳麓书院山长。

周平教授很自豪地介绍,昭潭书院的文献资料保存完整。湘潭市档案馆现保存4份学生的试卷,试卷上有老师阅卷评语。湘潭县档案馆保存有39份76纸捐赠、置购学田契约、领据、手绘地图等文书。湖南科技大学博物馆存放23块记载学院重大事项的石碑。

这些文献是昭潭书院风雨兼程,穿越历史隧道留下的见证。

1902年,在清末新政大趋势的推动下,全国各地书院一律改为学堂。昭潭书院更名为昭潭高等小学堂。沐浴182年的冬去春来,为湘潭儒家教育作出贡献的昭潭书院,落寞于岁月深处。

周平教授把昭潭书院的办学,划为三阶段,即创生期,沉寂期,重启期。他介绍了沉寂期的相关情况。

沉寂期,社会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中,学校教学受到极大的影响。

1927年5月,“马日事变”,教学校舍遭毁,仪器、图书及一切教学用具,荡然无存。后来,县一高、女高及楚山乙种商业学校合并,在昭潭书院旧址,修缮后成立县立第一高级小学。

1927年6月,中共湘潭县委书记兼总工会委员长杨昭植,根据湖南省委的指示,率湘潭、湘乡、宁乡、长沙10万工农义勇军,攻打长沙,讨伐许克祥,失败被捕,就义于学坪。

1944年,湘潭沦陷,书院东侧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考棚、学舍,残破不堪。1946年,县政府拨款,昭潭书院按旧建制依次修复。

1947年,湘潭县中女生部由益智旧址迁入昭潭书院,县立简易师范学校迁入文庙。新中国成立前夕,秘密成立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团支部,组织领导开展学生运动,成立护校会,保护学校建筑和设施。

1949年8月,湘北建设学院由岳阳搬迁至此,开办干部培训轮训学习班,为刚成立的各级人民政府培养输送了八千多名干部。

1953年,在原简易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南湘潭师范学校。1958年,在文庙基础上成立湘潭师范专科学校。1985年,升级为湘潭师范学院,昭潭书院旧址与文庙一起并入湘潭师范学院校园。2003年,湘潭师范学院与湘潭工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昭潭书院、文庙所在地,现为湖南科技大学昭潭书院校区。

昭潭书院副院长聂志军记得,2021年春,湖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唐亚阳上任伊始,专程来到雨湖老校区。当两扇古老厚重的暗红色大门被徐徐推开,他驻足于庄严肃穆的书院中央时说:“文庙、书院属湖南科技大学,但更是国家文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是湘潭文化发展的重要标识,是大学之‘根’与‘魂’。”

在唐亚阳的推动下,文庙、书院的全面提质改造启动。2022年9月17日上午,随着红色帷绸被徐徐拉下,一块古色古香的“昭潭书院”院牌展现在世人面前。书院部分教室、图书馆等设施被修复,迎入了近千名研究生入住。

2023年,昭潭书院正式升级为教学院。依托现代大学这艘大船,昭潭书院乘新时代春风,正扬帆远航。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千千万万个分布全国各地的古老书院的基石上。

太阳西下,我穿过树林,离开书院时,教学楼仍传来阵阵书声。书声飞出院墙外,融入到不远处奔腾不息的湘江波涛声里,向北奔去。

新闻链接:https://m.voc.com.cn/xhn/news/202401/19248245.html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