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历史发展的宝贵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传统村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消亡,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严峻。”11日在湖南科技大学召开的第21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吴越教授说。
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颇具历史、民族、地域和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正以“平均约3天1个”的速度在快速消亡。城镇化及城市文化逐渐向乡村渗透和强化,在提高乡村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传统村落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房屋盲目模仿城市房屋而新建,加上农村建筑师的缺位和遗产保护的忽视,许多房屋都是砖混‘方盒子’,千村一面,万屋一貌,传统村落大量减少。”昆明理工大学教授车震宇说。
与会专家指出,传统村落当前存在的保护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当地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投入不够,缺乏对传统村落重要性的认识,忽略其巨大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方式不当,没有处理好保护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新旧和谐的问题。在利益化的驱使下,使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消失。
“传统村落,尤其是贫困的少数民族落后村落,往往他们的建筑特点更有特色,但也更为破旧,保护起来更有难度。”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朱良文说,以往一些村落保护项目倾向于“大拆大建”,仿古造旧,让村民难以接受。或者大多对外观刷漆添瓦进行“美化”,而忽视民居内部功能的升级改造。
从2012年起,中国国家层面正式开始注重传统村落的保护。2012年—2014年,全国有三批次2555个村落,先后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7部局陆续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开始大力度保护传统村落的“活态文化”。
一大批新兴传统村落正在崛起。在湖南省凤凰县,舒家堂古城堡建筑系杨家将后人所建,人口众多,但年久失修,安全隐患多。当地政府将其整体收购,并全面维修、维护和合理利用,让原住民回迁或集中安置从事相关旅游产业,如今舒家堂古城堡已经成为凤凰古城旅游的热门景点。
在云南省元阳县阿者科村,当地哈尼族村民的民居80%以上是传统的草顶蘑菇房,极具传统风貌。然而因为年代久远缺乏修缮,大多数蘑菇房都存在结构安全性存在隐患。茅草屋顶防火性差,屋顶存在漏雨情况,底层房屋仅1.7米的层高如今居住起来极不舒适。
加固房屋结构、增加几扇窗户、底层向地下掘进0.4米解决层高问题……在传统村落保护专家的设计下,原本破旧不堪的民居如今展现出新容,古朴的氛围体现了当地著名的“火塘文化”,典雅的室内空气能热水器、空调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独特又舒适的民宿风格已成为周边乡亲争相模仿的对象。
“正是我们主张维持蘑菇房原有的独特外貌,仅对其内部功能进行改造,提倡动用当地的原材料,人工、建造技术、百姓可负担的造价,来真正带动当地居民效仿,以挖掘保护传统建筑的内生动力。只有被当地居民真正认可的传承与保护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朱良文说。
此外,云南省大理州境内传统村落众多,近些年来,大理各市州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方面都做出了各种不同的案例,如大理市喜洲镇、双廊镇、鹤庆县新华村等。这些村落保护发展各具特色,没有固定形式,形成了“各显其优、多元并存、内外受益”的大理模式。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不仅要重视有形的建筑保护,更应该敬重原住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等无形文化。既要保证‘人在村中’,也要保证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村落同在,留住‘活态’的村庄,让它们真正焕发出文化传承的蓬勃生命力。”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余翰武说。
新闻链接:2016年11月12日新华网湖南频道
http://www.hn.xinhuanet.com/2016-11/13/c_1119901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