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明,你看看这道题,有什么不懂的就问我们。”5月10日下午,湖南科技大学自习室中,康明左手腕处绑着纱布,正在写字的右手动脉处还留着针扎的淤血,认真看着《地质构造学》,坐在旁边的两位室友,正给他划出老师讲过的重点。而前一天,他还在医院里捐献造血干细胞。
康明是该校土木工程学院的大二学生。5月4日,青年节,他前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准备捐献造血干细胞;5月5日上午6时,他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前的“动员剂”注射;9日上午8时,开始正式采集,历时5个小时,采集结束,“生命种子”诞生,康明的造血干细胞将挽救一位初为人父的年轻爸爸的生命。据了解,这是土木工程学院第4例捐献。
他婉拒了“修养几日”的建议,采集第二天便返回了学校,在大多老师同学还不知道的情况下,室友们以这种方式为他“接风洗尘”。
2015年11月7日,康明在湖南科技大学流动血站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仅时隔两个半月,湘潭市红十字会便电话通知他配型成功。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捐献。父母有点担心,康明给他们耐心地分析造血干细胞对白血病人的重要性,并用父母曾经“免费在车站提供休息点与热水给路人”的善事顺利地说服了父母。
四天,转瞬即逝,可这四天对康明来讲却是一段永远也不能忘记的特殊“旅程”。这四天里 ,医院、宾馆和注射是康明生活的两点一线,但他并不孤单。嘘寒问暖、谈心聊天、送饭送水,医生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关怀是他的“营养液”。这几天他总说:“你们就像我的哥哥姐姐一样,你们是比我更值得表扬的人。”
用善心对待的世界总是充满善意。捐献前夕,他的朋友特地从学校赶到医院,给他一个拥抱,一个鼓励;和他同处于血液科的病友家属向他伸出大拇指,并表示应该让儿子将他作为榜样;采集时,湖南省红十字会会长、湘潭市红十字会会长以及他的学院老师均亲自来到现场为他“点赞”,并叮嘱他多多休息。
7日上午,康明的6位好友结伴来到长沙给了他一个惊喜——他们也想加入中华骨髓库。原来,在听到康明捐献的事迹后,他们觉得支持朋友最好的行为就是不让他一个人战斗,更何况是“造血干细胞能够求助他人生命”这么一件神圣的事情。
用自己的善举来影响他人,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在大一时,康明便经常去流动血站献血,他一直将“将心比心”当成自己做人待事的原则。
钟秋是康明在学院学生会“共事”快两年的同事,她表示自己一点也不惊讶康明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她毫不思索就能说出康明的种种善举:“有一次在路上,一位大伯提着很多东西,非常吃力,他立马就去帮忙。他听到别人说句‘谢谢’就特别开心。”
“每次帮了别人,心头都好像轻了很多,那是付出后才能得到的愉悦,我很享受这种感觉。”在血细胞分离机将他全身血液循环一遍时,他忍着轻微的疼痛微笑着说。
经历这次捐献,康明感触良多,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让大家明白,好人是会被善意对待的,这个世界也从不缺少善意。
新闻链接:2016年05月11日人民网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