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9日晚上12点,湖南科技大学综合楼411室灯火通明,“传承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团队的10名大学生正在紧张地统计他们暑期实践的调查问卷。
8月21日,这个团队师生一行12人,奔赴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流传地湖南省辰溪县、泸溪县和沅陵县,实地调研辰河高腔的发展状况及其文化内涵。去年暑假,该校就曾组队前往泸溪县,以纪录片的方式记录辰河高腔。
8天、1020余里路程、500份调查问卷、800多名受访者、10本采访笔记、近300G影视资料……师生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剧团名不副实
8 月28日 ,调研最后一天,实践团队在沅陵县老年大学观看了“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表演。
舞台上,20多位身着戏服的老人正在表演辰河高腔剧目《八仙拜寿》,观众寥寥无几,除了实践团队的年轻身影,剩下的全都是老人。
表演结束后,剧团的杨德英将已经散开的真发贴片,从破旧的桌上拿起来放进有着胶水的搪瓷碗,轻轻一蘸,又用手一根根捋顺。
杨德英今年76岁了,曾是沅陵县辰河高腔剧团的演员,现在是老年大学辰河高腔班的老师。老年大学学员很少带妆表演,以致很多人都不会化妆,就得杨德英一个一个帮着画,而他的视力却已经不太好了。
实践团队了解到,目前的沅陵县辰河高腔剧团已“名不副实”,表演内容主要是现代歌曲和舞蹈,演出活动非常少。
只有在县里面搞文娱活动时,沅陵县辰河高腔剧团才可能参演现代歌曲舞蹈。此外,哪家哪户红白喜事需要节目,剧团也会受邀,其余大部分时间,剧团人员都在从事其他工作。
实践团队成员成亚倩说:“整个沅陵地区目前只有老年大学有辰河高腔,当一个文化的传承只靠一群老人在维系时,我感到痛心。”
繁荣不再
杨德英告诉实践团队,虽然现在没落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辰河高腔盛极一时,剧团演出时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来观看,唱戏的各显其能,看戏的掌声雷动。
2008 年,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招收了20名学生,仅7年时间,20名学生已经有4名离开。
在逐步深入的调研中,实践团队发现辰河高腔的传承面临着重重困难。
泸溪县辰河高腔传习所副所长向敏谦说:“辰河高腔只是地方戏,自然不被重视。待遇低,演员们就陆续改行了。”他的父亲向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的国家级传承人,已经因病去世,但直至离世,他也没找到传承的最佳人选。
白天学戏,晚上打工,这是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演员的真实写照。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每人月工资仅900元,21岁的青年演员肖宗昂便白天在剧团学戏、晚上教学生跳拉丁舞。
演员们因为种种原因传承不下去,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又导致了越来越多人不爱看戏,“唱戏的少了,看戏的也少了。”
为了保存辰河高腔剧本资料,该传习所正在建立辰河高腔数据库。但工作繁重,目前仍停留在整理阶段。
因为热爱所以传承
辰溪县辰河高腔剧团扮演花脸的小伙子肖宗昂,年仅21岁,稚气未脱。
回忆起学戏之路,肖宗昂笑着告诉实践团队,“相当辛苦,经常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早上5点半起床,到剧团练习倒立、下腰、前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8点半吃早餐,9点练习唱腔;10点后练基本功;下午是文化课。但他说:“虽然辛苦,但我很享受。”
如今,肖宗昂正努力研读剧本,揣摩角色。肖宗昂说:“年轻人不爱看戏,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没有体会到它的内涵。”
向敏谦告诉实践团队,他父亲在临终前还在研读剧本,他希望能继承父亲的心愿把辰河高腔传承下去,“辰河高腔是很有魅力的,我现在是越来越喜欢她”。
团队成员陈庆城在心得中写道:无论是子承父业的向敏谦还是青年演员肖宗昂,我相信辰河高腔需要这样一群执着热爱她的人去坚守、传播她的价值。
团队成员京兆留厚说:“去年初识辰河高腔,我们能做的只是表象记录,今年的深入探访,使我们意识到传承迫在眉睫,需要我们大学生的努力。”
团队指导老师、戏剧与民俗研究专家李跃忠建议:“当地学校可以开设乡土教育课程,将辰河高腔编入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各高校也可以尝试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团,共同为传承鼓与呼。”
该实践团队目前正在整理资料,准备通过撰写论文寄送戏曲协会、制作专题片发布至互联网、参加比赛等形式引发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新闻链接:2015年9月22日《湖南日报》12版
http://hnrb.voc.com.cn/hnrb_epaper/html/2015-09/22/content_101557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