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首页 > 媒体报道

新华网:湖南科技大学毕业生1.6万次快门停驻母校时光

作者:谭鑫 陈慧琳 来源:新华网 日期:2014-06-14 浏览:266
 
 



    新华网湖南频道长沙6月28日电(谭鑫 陈慧琳) 毕业季,有个名为《科大印迹》的延时摄影作品在网上很火,短短几天时间,转发过万。视频里,湖南科技大学的建筑驻定在时光中,云彩流动,人来人往。 延时摄影的特殊效果让人惊叹,不少网友表示“看到了从未见过的科大,原来学校还能这么美。”

 

视频看上去像是录制的片子,但实际上是由一张张照片快速播放连接而成,每秒25张照片,就像中国传统的走马灯,实现景物由静止到运动的奇妙变化。视频的创作者叫鲁侃,湖南科技大学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

 

视频记录了校园美景

 

一台相机,1.6万次快门。毕业前两个月,鲁侃背着装备走遍学校大大小小的角落:晨光熹微时的明湖波光潋滟,课间时分的教学楼上空云卷云舒,学校校门前总是人来人往……

 

延时摄影是件费力的事情,仅两三秒的一个场景,就需要拍摄200张左右的照片。鲁侃经常一拍就是一整天,有时要连续在外面待上12个小时。

 

视频里多为校园的开阔景象,需要登高拍摄。但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几乎爬遍学校所有教学楼顶的男生其实有些恐高。为了拍好学校南区图书馆的夜景,他还爬上了校门口近五米高的水泥墩,“在上面待了半个多小时,腿都是软的。”

 

视频中壮观的落日让很多人惊叹。“这其实是最难记录的部分”,鲁侃说,“日落时,光线和气温变化很大,但是相机对景物的设置是手动的,尽管在拍摄过程中会注意调整,但还是会有一些不符合要求。”鲁侃只能手动翻完400多张照片,一一删去效果不理想的素材。

 

两个月,鲁侃一共拍摄了86个素材,从中精挑细选了51个,压制成片。“延时摄影的动静对比效果十分震撼,时光在流动,但建筑就静静地站立在那里。”鲁侃说,“什么都带不走科大的美丽,我只能记录。”

 

在大学里不断成长

 

天气好是延时摄影的外拍前提,湘潭天气变化大,于是从此鲁侃过上“夸父逐日”般的生活。两个月下来,他已经“黑白分明”,朋友们都说他“黑了几个度”。

 

延时摄影拍摄周期长,需要特别注意细节,这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做延时摄影的,也许背后需要有一种情怀支撑。我是新手,也许处理不了星空等自然题材的拍摄,但我在科大生活了四年,四年的感情是非常深刻的。”鲁侃告诉记者,对拍摄对象有感情,成品才能质量高。

 

回望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鲁侃最感谢他的摄影课老师祁玉娟。大二时,鲁侃在课上第一次接触到摄影,就深深地迷上了。“老师教给我们摄影的基本技能,然后帮我们在学院借出单反,让我们多多实践。”鲁侃告诉记者,“《科大印迹》的拍摄装备也是从学院借来的。”

 

鲁侃还结交了一群同样热爱摄影的朋友,并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慢慢成长起来,“不懂的问题会请教他们,有时还会一起外拍”。影片的后期制作指导,来自艺术学院的大三学生陈彪是他的“死党”,同时也是一个视频制作高手。为了让影片效果更加完美,鲁侃和陈彪商量,采用多款后期软件处理视频,一同琢磨制作效果。

 

“摄影是一个享受时光的过程,对于我来说,过程体验的价值已经大于成果。”鲁侃说,“结交几个好朋友,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摄影,这就是我在大学里最大的收获。以后工作到哪里,我就拍到哪里。”

 

母校是心中的独有美丽

 

《科大印迹》首映是在6月5日晚上学院的毕业晚会上,当悠扬的音乐响起,屏幕上熟悉的场景一一闪过,同学们的离别之情瞬间被点爆,鲁侃的同学王晨说:“很多同学都是留着泪看完的,《科大印迹》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视频引起了网友热议。“作为一个科大人,我看这个视频的时候特别激动,尤其是后半段音乐比较激昂,我的心情也十分澎湃,有热爱,有自豪。”湖科大2013级新闻一班的彭慧说,“在我们每个科大学子心中,母校都有一份独有的美丽。”

 

“拍摄成功的前提是对校园的高度了解。”祁玉娟透露,鲁侃一直坚持拍摄学校风景题材摄影,几乎把校园和周边美景都拍遍了,也正是这样的积累才让他在短短两个月里拍出这样震撼人心的作品。“《科大印迹》不仅仅是鲁侃的毕业作品,更是他对母校的致敬和对青春的纪念。”祁玉娟感叹地说。

 

“这部片子把学校的美展示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这些毕业生更加舍不得母校了。”受《科大印迹》启发,艺术学院2010级学生邹文迪的拍摄团队也开始制作一个献礼母校的视频,目前已经拍完三分之一。邹文迪说:“我们都一样,科大就是自己的另一个家,我们想用自己擅长的东西留住母校的美丽。”

 

新闻链接:2014年6月28日新华网

http://www.hn.xinhuanet.com/2014-06/28/c_1111360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