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9日,湖南省第3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大二学生杨湖广,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老师同学的陪同下,进入长沙湘雅附三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他笑容满面地说:“我做得很平凡,我只是我们科大第九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我之前已经有8人。”
半年前,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一通电话,是这个平凡大二男生不平凡生活的开端。当知道自己与一位深圳白血病患者成功配型后,他就开始大量查阅有关资料。虽然也曾有过一些犹豫、一些彷徨,但杨湖广很快就同意了捐赠造血干细胞。
上午八点半,杨湖广上机了,左右手大动脉处,各连接一条软管,粗大的16G钢针触目惊心。右臂的管子把体内的血抽出来,经过机器收集干细胞后,血液再从左臂输入,一共要抽取300毫升造血干细胞。
也许是家庭使然,杨湖广养成坚强又隐忍的性格。他从小家境不好,父母带着他在深圳打工,“我们住在楼顶上的仓库,房东都不忍心来收租,每次过来都是给我们家送东西。”三四岁时,杨湖广患上了天胞疮,浑身溃烂、流脓,这种皮肤病在当时是一种极其罕见的疑难杂症,为了治好他,父母辗转带他去许多地方求医,甚至有医生跟他的父母说:“这种病治愈希望真的太渺茫了,你们做好生第二个孩子的准备吧。”上天眷顾,杨湖广后来遇上了一位来自香港的中医,用秘制的偏方治好了他的病。时隔多年,杨湖广仍然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并且始终心怀感恩,他说:“我的命是人家给的,我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帮助别人。”
大一时,父亲劳累过度心脏骤停猝死。经历失去亲人的变故,杨湖广懂得了“生命无常”的含义,但是父亲去世时,父亲的同学、朋友、客户等许多人自发组织守灵送葬又给了他很大的安慰。杨湖广觉得,现在是他报答别人的机会:“只要跟生命有关的,我都会想到父亲。面对死亡,其实我们真的很脆弱很无力。推己及人,假如我能帮到别人,哪怕力量微薄,哪怕我自己要付出代价,我都觉得值得。”
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以来,杨湖广收到许多来自“老”捐献者们的关爱。最让他感到亲切的就是同样来自湖南科技大学的捐献者。前几天打动员剂的时候,杨湖广就接到了中国对澳大利亚首例捐赠者朱超的慰问电话。朱超是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大四学生,今年5月6日,他在北京捐献了246毫升造血干细胞。杨湖广说,接到学长的电话“很温暖,浑身充满了力量”。
“杨湖广已经是湖南科技大学第九例捐献者了,科大的志愿者,我们印象很深的还有王国林、王俊、张严和等等。在志愿捐献这一方面的工作上,科大很是出色。”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主任何一平介绍,中华骨髓库湖南分库是从2004年与科大合作的,志愿捐献体现了科大学生的社会担当,她希望在这块大爱的土壤上,孕育出更多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