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科大

【中国教育报】凝聚大学新闻宣传的精神内力

   

 

 

   复杂的融媒体环境中,思政工作怎样立题?“双一流”建设大潮下,大学的新闻宣传如何开展?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文化建设怎样传承并创新?日前,来自全国150所高校的宣传骨干齐聚西安,在华山百余里外的古城“论剑问道”。

用宣传存在感凸显思政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政工作宣传创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当下的高校思政宣传工作不再是“思政+宣传”的简单叠加。而要立足主体、客体和载体的变化,应时而进。

  “当今的思政宣传工作有两个新变化。”北京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张琳认为,一是思政宣传工作逐步由条块化向立体化转变。这就要求高校从教学、科研、管理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二是宣传手段更加多元。这要求思政宣传工作要能“接地气”,内容和形式更具鲜活性、主动性和多样性。

 面对新的变化和形势,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开展?江西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王金海认为,至少要在三个方面做出调整和创新。一是思政课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是每个高校都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难题。二是校园文化创新,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三是网络教育创新,这既是新命题,也是新挑战和新机遇。

  “高校宣传要以小见大做宣传,用滴水折射太阳辉。”在安徽建筑大学宣传部部长胡雯看来,新闻故事要从细微之处动人。把最真诚、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在平实真切中,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管形式和载体如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高校作为优秀人才和先进思想的汇集地,主要受众是一个思维活跃、富有时代精神、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

 华中师范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冯圣兵认为,在媒体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受众视角”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关键要素,思政宣传也应该以受众为中心,将受众的需求作为媒体融合的大方向。

 无独有偶,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受众需求导向的思政工作宣传方式。根据校内师生群体、社会公众群体、校友群体等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用宣传的存在感来凸显思政工作的获得感。

  “种其树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部长王迪新介绍说,除了常规的思政宣传,该校广泛实施生命教育,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育效果。此外,面向师生,开设职业素养训导课,补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足。最后,成立学工党总支,形成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

以“全局视野”构筑大宣传格局

   近年来,高校的宣传工作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外延更广、要求更高、责任更大。当前,“双一流”建设就是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所要面对的新鲜事、新形势和新挑战。在这样的重大命题前,高校如何服务于“双一流”建设,创新新闻宣传的理念、机制和形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

在西安交通大学宣传部部长成进看来,当下的高校新闻宣传普遍面临着四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媒体融合发展比较滞后;二是宣传的内容手段渠道比较局限;三是宣传队伍亟待加强;四是海外宣传传播局面相对打开。

   “从‘全局视野’构筑‘双一流’背景下的大宣传格局。”这是西安交大给出的探索答案。成进介绍说,一是树立“双一流”背景下宣传工作的新理念,要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和禁锢性,深入基层一线,以“接地气”的内容讲好“教育好故事”;二是建立融媒体时代下的校园媒体新格局,构建“大格局”,做好“大宣传”,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主流舆论阵地;三是开拓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新模式,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新潮流技术、拓展舆论场融通;四是锻造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高校宣传工作队伍。

   全媒体时代,内外宣界限模糊,人人拥有麦克风,新环境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双一流”建设也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处于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事不网的状态,推进校媒融合发展,建设主流舆论场刻不容缓。”长春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于英焕认为,首先,高校必须建立一个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多方联动的平台,全力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战场。其次,要充分利用各个平台,动脑筋想办法,着力地讲好中国故事。最后,开拓服务内涵渠道,让新闻宣传工作因事而进、因势而新。

   在具体工作中,怎样开展新闻宣传?中央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吕世彦认为,“协同发力”至关重要。要勇于创新,充分整合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微博、微信等平台,充分发挥协同作用,传统媒体重深度,新媒体重速度,全媒体重广度。同时积极与主流媒体合作,宣传报道学校“双一流”建设成就。


“多措并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高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仅是一个时代命题,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手段和职责。如何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这是每一个宣传人都必须正视的宏大命题。

   “校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校庆的目的就是要去重塑一所大学的集体记忆。”中国人民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颜梅认为,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种记忆书写的人群、表达的方式和传递的渠道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庆的宣传定位不再是传播力,而是引导力、挑战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都在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递声音。

   在湖南科技大学宣传部部长何频看来,学院是大学的载体,学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承接基础。但近年来,学院文化的发展容易出现两个偏离,一是偏离学校的文化主流;二是偏离核心价值观。

   为此,该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护航学院文化建设“不脱轨”。一是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发展学院文化,让学院的文化建设既突出自己的特色,同时又不偏离学校文化发展的大目标。二是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建设进行管理,对于容易逾越底线的地方,用制度来约束。三是留出回旋余地,及早掌握一些信息,不要变成既成的事实、一些矛盾和冲突。

   文化建设落实到细节怎么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宣传部部长吴秀霞介绍说,文化建设既要有软环境,也要有硬环境,要着力推动环境文化建设,创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近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符号建设的文化体现,启动了校园主雕塑的建设。此外,西电博物馆建设也在进行中。

   河南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经验。该校宣传部部长李庆春结合本校特点,总结了该校文化建设的三个亮点:一是挖掘科举文化,提升历史内涵。二是传承革命文化,牢记立德树人。三是建设学院文化,鼓励百花齐放。

   “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力争做到厚、润、博。”在烟台大学宣传部部长何世新看来,不同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离不开“厚、润、博”这个坐标体系。“厚”指的是文化传承基础扎实,师生认同度高,归属感强;“博”指的是文化内容兼容并包,随着学校发展,学校文化不断丰富;“润”指的是文化载体丰富,文化从精神内涵传达到物质表征,“润”万物而无声。

新闻链接:中国教育报第03版:高校周刊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8/22/content_483861.htm?div=-1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