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首页>新闻头条

200家用人单位来校选人才

四千岗位 签约上千 就业形势回暖

作者:邹平辉 程禹嘉 单良文 吴立强摄 日期:2010-09-16 浏览:96

 

○理性就业成趋势  ○看重专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就业工作要从大一抓起

 

  本报讯(记者 邹平辉 程禹嘉 单良/文  吴立强/摄)参加单位增加,市场吸纳能力增强,毕业生理性就业成主流,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着专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这是记者从我校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了解到的情况。11月28日,200家单位提供近4000岗位供我校2010届毕业生挑选,1000名左右学生如愿以偿,消融了就业寒冰,迎来温暖春天。

 



  就业形势:今年好于去年


  当天阴雨绵绵,然而8点不到,图书馆东西两边大门外就已排起长龙。9点刚过,图书馆里就人潮涌动,1至5楼各招聘台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招聘台前围满了女生,她们的目标是会计一职。“我们专业就业形势还可以,班上有三分之一的同学签约了,要不是有些同学考研和考公务员,签约率还会高些。”会计专业的刘同学对找到工作很有信心。


  而安徽马钢罗河矿业有限公司招聘台前“门可罗雀”,只收到了一份简历。一打听,原来相关专业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找到工作了,所以没有人来应聘,这种情况在能源类单位的招聘台普遍存在。我校理工科毕业生,尤其是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基本上已经签约。


  记者从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今年就业形势好于去年”。去年参加2009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用人单位不到100家,提供的岗位也只有1000多。今年,金融危机余波渐渐过去,人才需求量增加,我校就业情况呈现回暖趋势。有些去年没有招聘需求的单位,这次又回到了供需见面会上。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一上午就选择性地收了40多份简历;第一次来招聘的中铁十八局一次性签下48份协议,满载而归;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在签了11份协议后又临时追加了10个招聘计划……

 


  
  毕业生:理性就业成趋势


  与去年“海投”简历不同的是,今年很多同学只拿了几份简历入场,而且大多只有薄薄的的一页纸。“我前两天就充分了解了招聘单位的情况,今天只投了两份简历。”当被问及为什么不多投简历时,来自英语专业的周同学说,“普遍撒网”并不能带来好运气,只有“两厢情愿”才能真正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建筑工程专业的荆问宇也很赞同这个观点,除此之外,“灵活就业”这个词汇在他身上得到体现。在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面试老师交谈后,他轻松地获得了株洲市昂立•英冠外语学校复试的资格。“我考虑多种就业渠道,只要是适合自己的。”他说,自己并没有唯一的目标,英语或建筑类工作都会考虑。“没有唯一目标,并不等于没有目标。我只是想先经济独立,再求深发展。”


  先独立再发展,也反映在对薪酬的期待上。小学教育专业的王同学告诉记者,她的期待薪酬是月工资1500元。“工作好了自然会长工资的。”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在小城市就业时,她微微一笑:“教育水平不太高的地区其实更需要我们啊,在那里我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呢。”


  株洲市芦淞区蓓蕾幼儿园的海报上赫然写着“男幼教”3个字。“有人来报名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幼儿园代表介绍道,虽然人们可能觉得这是个较“冷”的工作,但一上午已有十几名男生对该岗位表现出兴趣并投放了简历。


  “科大的毕业生都很理性,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冲动和挑剔。”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表达了对我校本届毕业生的看法。


 


  用人单位:看重专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湖南科技大学的毕业生综合能力不错,工作认真踏实,富有创新精神。”四川省煤田地质局每年都要从学校招聘一批学生。那么,用人单位最青睐应聘者的哪方面能力呢?“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是我们考察的重点!”中铁十八局代表陈先生言简意赅概括道。


  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们预计招80人,下午3:00左右就已经签了40多份协议。“首先看成绩,”当被问及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考察应聘者时,陈先生答道,“挂一两科我们可以理解,但如果三四科成绩不合格,我们就需要考虑了。其次,英语四六级成绩、实习经验、是否党员等,也是我们衡量的基本条件。我们会根据应聘者的具体情况进一步考察。”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张女士则拿出一份简历,“我们现场就签下了化学工程与工艺的一名女生——成绩优秀、实践丰富、形象气质好,非常不错!”


  记者注意到,在单位的宣传海报上,学生干部的经历被书写在显著位置。株洲昂立•英冠外语学校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干部、英语教育实习、相关比赛奖励等,“我们并不强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要实力过硬,我们一样会录用。”“学生现场的谈吐和风度就是他们素质的直接展现!”


  此外,记者还观察到,学生应聘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时,企业通常会给出一个方案,让其当场分析;还会问及能否吃苦耐劳、是否愿意去偏远地方工作等。  

 



  学校:就业工作要从大一抓起


  为了此次见面会的召开,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老师分赴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北京等地走访用人单位180多家,参加各类校企洽谈会7次,发出邀请函2500余份。尽管有1000名学生达成了就业意向,但是人文社科和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学校将通过师范类专场招聘会、利用校友资源、动员全校教职员工参与就业工作等措施,提高人文社科、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校党委委员、校长助理朱川曲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人文社科和师范类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心理预期,积极灵活就业。

  
  “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从大一开始抓起!”朱川曲强调,学校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他们有目标、有针对、有步骤地提高就业能力。比如,一年级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二年级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三年级锻炼学生就业技巧。此外,学校还将注重加强对学生操作层面的指导,如求职简历的制作、就业信息的搜集和面试准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