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首页>新闻头条

坚定就业信心

作者:本报评论员 日期:2010-09-16 浏览:133

 

  虽然我校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呈现出就业形势回暖的趋势,但是,当前整体就业形势依然吃紧。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增达630万,其中我省有29万。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许多单位用人需求仍然紧缩,有的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校园招聘。

 
  就业形势吃紧与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仍然是学校当前工作不可回避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始于信心。去年,温家宝总理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唤起了全国民众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事实上,当前的就业前景同样需要信心的有力支撑。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重要力量。提升毕业生“信心指数”,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三轮驱动,形成合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开拓渠道,落实政策,搞好服务,纷纷打出“组合拳”。据悉,从11月下旬开始,我省陆续免费开放30场招聘会,应届毕业生迎来求职小高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宏观经济企稳向好,企业吸纳能力回升,就业市场也一扫低迷逐渐复苏。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这是就业的利好讯息。种种迹象表明,毕业生就业出现“拐点”,形势日益转暖。


  就业危机下,高校要勇于担当。去年下半年以来,学校把破解就业难题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目前,我们要特别关心就业弱势毕业生,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低就业率专业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切实帮助他们摆脱就业恐慌,走出心理困境,为他们在“寒潮”中提供“热流”。


  毕业生作为就业主体,自信心至关重要。在求职的道路上,碰冷钉子、吃闭门羹,这是人生大课堂里的必修课。即使遭遇失败,也不要怀疑自己、丧失信心。放下身段、丢掉幻想,从实际出发,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才是不二法门。广大毕业生既要冷静分析、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不为浮云遮望眼”,更要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学校不少毕业生加入到“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中,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的成才之路,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他们成功就业的鲜活事例,正是坚定信心最有力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