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我校第一部硕士论文集、由杨鹏程教授主编的《荆江——洞庭湖地区的水患与乡村社会》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20万字,由人文学院专门史硕士点中国社会史方向杨鹏程教授指导的05、06两届硕士生的毕业论文结集而成,包括05届硕士生罗俊的《灾荒与中国近代社会冲突》、高淑兰的《湖南灾荒史研究——以近代洞庭湖地区为中心》,06届硕士生朱晓琳的《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地区的水灾与救治》、张素欣的《1931年荆江地区的水灾与救治》、李丽的《清朝后期荆江地区的水灾与救治》等5篇论文。
其中朱晓琳、张素欣的论文的部分内容于2005年参加由武汉大学和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14世纪以来长江中游地区的环境、经济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入选论文集,在大会上宣读后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自1999年以来中国社会史方向的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建立了灾荒史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荆江——洞庭湖地区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和饥荒,以及政府和社会减灾、防灾、救灾、赈灾的措施广泛深入研究,为当前政府治理荆江洞庭湖地区的水患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依据。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教育部专项任务课题1项,教育厅年度重点课题2项,湖南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重点课题2项,该书也是省教育厅立项的研究生精品建设课程中国近代史的成果之一。该课题小组每周开展一次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8年来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研讨活动从未间断。师生合作完成50万字著作《湖南灾荒史》,完成以灾荒史为主题的毕业论文13篇,在《近代史研究》、《历史教学》等国家级刊物和《求索》、《湘潭大学学报》、《中南大学学报》、《晋阳学刊》、《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等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1篇为《新华文摘》摘引,1篇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引,5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入选论文集,2篇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并入选论文集,本科生撰写:灾荒史论文150余篇。以硕士生系列论文为主要内容的成果获省社科成果三等奖,两次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据悉,研二学生欧阳铁光和陈丽萍的论文将参加今年8月在西安举行的第三届全国灾荒史学术会议,中国社会史方向的第二部硕士论文集正在编辑之中,即将付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