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学院坚持以“开发青年人力资源,拓展大学生素质”为中心,围绕“培养分析执行型人才”的目标,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和科技竞赛等载体,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本科教学、社会实践、学生就业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一个学生原创、教师指导的学生科技创新机制,成为全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一个亮点。
一、加强指导 将科技创新与本科教学相结合
为在全院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商学院不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举办企业家课堂、博士教授论坛、MBA大讲堂等科技、人文学术交流与探讨活动。2004年,该院成功承办了校首届人文论坛。该院还举办科技论文竞赛,开展科技讲座,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教授,经济学界“少壮派”代表黄少安教授,著名伦理学家龙静云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陈晓红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应邀前来讲学。该院科协已成功举办了十五届科技论文大赛,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作品。2000年,张峰的论文《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2003年,陈欣阳、申小祥的科技作品《长株潭一体化过程中湘潭的对策研究》先后荣获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湖南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填补了我校学生社科类作品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奖的空白;2004年,黄少君、李雯的科技作品《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荣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近年来,学院学生累计荣获国家级科技竞赛奖励1人次,省级科技竞赛奖励达10人次,市级科技竞赛奖励50多人次,校级科技竞赛奖励9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科技类作品100多篇。累累硕果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高度重视,该院为提高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在全校率先出台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作品奖励办法》,将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学考核范围,并鼓励教师多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给学生提供做课题基础性工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学知识、用知识的同时,掌握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二、突出应用 将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商学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将学生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学院历来强调学以致用,组织学生进行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课程实习,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体验社会生活。同时,学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新模式,一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送节目、搞培训”的常规形式,将社会实践活动逐步长期化、深入化、基地化。2002年,学院组织学生深入湖南钢铁集团公司进行社会调查;2003年又组织学生赴羊牯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三农”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2004年,学院组织学生到长城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充分结合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当地企业开展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和产品包装设计等活动,并成立了长城乡社会实践基地。2005年,学院组织学生来到隶属于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和国家农业部的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基地——湘乡市泉塘镇双托村,就当地的经济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提出了一系列增强当地经济实力的对策和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紧密结合专业知识的实践形式,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应用,也为当地企业、农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三、提升素质,将科技创新与学生就业相结合
学生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基于这种认识,商学院不断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学生培养的侧重点,将学生科技创新进一步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逐步提高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早在1998年,学院就组织成立了以提高学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为目的的大学生创业型社团——康龙企划中心。
该社团由二十多位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组成的专家团进行直接指导,目前已成为全校学子实践调研、能力培养的重要基地。中心本着″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创业型、复合型人才″的宗旨,吸纳并培养了一批具有极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优秀骨干分子,曾策划多次社会调研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一批学生先后为湖南远山牛奶集团公司、湘潭市步步高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形象设计等服务,为企业直接创造效益数万元。学生突出的创业素养和出色的调研与策划能力,增加了他们就业的砝码,使他们迅速成为人才市场抢手货。
理念提升张力,目标产生动力,机制催生活力。经过几年艰辛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全院师生逐步形成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共识。我们相信,有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有了″培养分析执行型人才″的目标,有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机制,商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必将迎来一个又一个灿烂辉煌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