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 首页>新闻头条

附属医院改革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刘苗苗 严嘉俊 叶丽红 日期:2004-12-15 浏览:28

 

    10月14日,由学校有关部门组成的附属医院融合改革工作组进驻医院,强有力地支持了医院领导班子的工作,推进医院的融合与改革。工作组本着以正面疏导和宣传教育为主的原则,通过个别访谈、民意调查、召开各科室代表大会、党员大会、院务会等,做好医院职工的思想工作,促其更新观念,转换作风,提升服务质量。目前,第二阶段的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效。
    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决定着医院的生存与否。只有向服务态度要效益,以服务质量求生存,才能做好学校的医疗后勤保障工作,更好地为师生服务。曾经有一段时间,医院在管理上和服务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像部分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够热情,甚至有迟到、早退和旷工的现象发生等。针对这些现象,工作组配合医院领导班子,在积极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规范制定了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本着为职工的切身利益着想,他们关注民意,在广泛征询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反复酝酿,先后出台了医院《医院各项制度奖罚措施》、《医院请假制度》等。11月9日,院务会又通过了《医院岗位设置实行方案》、《医院劳务津贴分配方案》。该方案既考虑多劳多得,又参照技术含量;既考虑工资标准,又照顾同工同酬,将工作量化,使劳务分配和权责益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全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些措施推出后,医院工作人员的精神面貌出现了较大改善。迟到、早退的少了,旷工的销声匿迹了。“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在医院得到充分体现。
    当笔者走访医院雨湖校区门诊部时,了解到一个默默无闻数度春的“雨湖现象”。以门诊为主的雨湖校区远离南北校区,医护人员只有7名,却要担负214名离退休老同志和近800名学生的医疗保健工作。门诊部人虽少,情况却很特殊。老同志染病后,困难颇多,要做到让他们满意有一定的困难。但,雨湖校区的医务人员做到了。他们数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无论分内分外,不管上班下班,都是随喊随到,超负荷运转。两年前,一位老医生退休了,为了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转,他们主动将国家规定的15个班时增加为19个。考虑到雨湖校区不能刷特殊病种卡,他们便主动在每周四帮老同志到北校区代办。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老同志的一致好评,正在病房休养的孙老微笑地对记者说:“他们态度好得很啊,任劳任怨,我们老同志都非常满意。”身患帕金森综合症的肖老不去邻近的中心医院求医,却愿意在雨湖校区的门诊休养,也正是看中了这里“把病人当亲人”。“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我们只是在做一名医护人员该做的一切,”吴良娥医师说,“这次改革是契机,是附属医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必要举措,是大势所趋,我们一定积极配合,把工作做得更好。”
    团结奋进的班子,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校附属医院领导班子团结齐心,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年过不惑,本身就担当着业务骨干、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老师等多重身份的袁克俭同志担任院长后,时间更加紧迫了,工作量更大了。特别是女儿今年高三了,丈夫又在外学习自己也没时间照顾孩子。一想到这些,袁院长觉得很内疚。组织上给她加担子时,袁医生也曾犹豫过,但一想到组织上的信任、同志们的支持,她就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她说,“我一定会带领医院57名职工本着细心、热心、耐心、爱心的原则,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今年53岁的成元桂是一名老党员,她家住北校区,却积极服从组织安排,忍着关节炎等疾病的困扰,奔波于北校区和雨湖校区之间;家住南校区的药剂部主任李红、医师陈述友、护士长康柳嫦、护士何星平,每天奔波于南北校区而不辞辛苦;而外科医生何伏田同志,为等待一名待做手术的学生,在下班后一直等了两个小时才回去……
    从只有几间小平房,到如今拥有60张病床,20多张观察床的美丽洁净的四层小楼;从卫生科到卫生所到今天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30余名的附属医院;从以前只能简单看病、临床诊断,到今天能动小中型手术,开设外科、内科、骨伤科、中医等特色专科的门类齐全、基本医疗仪器设施完备,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医院。医疗环境改善了,医疗技术水平提高了,附属医院的硬件已经跟上了,而改革的契机,又将医院带入另一片新的天地,服务态度改善了服务质量提升了,工作作风改观了……一切都在变化。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对附属医院的明天充满信心。前阶段的合并与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个锐意改革的附属医院。我们相信,经过融合改革后的附属医院,在全校师生的理解、关心、支持下,一定能够担当起学校赋予的使命,将会以优质的服务态度、精湛的医疗技术为师生的预防保健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