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5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洪宇教授于我校第八教学楼308学术报告厅讲学,讲座主题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实施方案’解析”。教育学院部分师生到场聆听,讲座由校纪委书记刘宇文主持。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未来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周洪宇说道。针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重大意义,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它是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牢固基石的需要;二是它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三是它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公平、有质量教育的需要。
在战略目标方面,周洪宇指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目标是对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目标“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基础上的又一次重大推进。他提出,要实现战略目标,我们要对应世界教育强国的各项指标,在各方面多下功夫。
在战略任务方面,周洪宇表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帮助大家明确了未来要攻坚的十大战略任务。他指出,部分目标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教育政策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统筹安排和各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上的突破创新,以此来克服任务重、难度大,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18级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郝显露说道:“周教授在讲座中提到教育学人要关注学科建设、教育政策、教育实践三方面,给我很大启发。我之前认为教育政策距离我很‘远’,但这次讲座让我明白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影响,意义重大。”
18级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严奉英表示,周教授的讲座让她意识要积极关注最前沿的教育问题、了解最新的教育政策,不断拓宽视野。她认为,她们所做的教育研究最终要回归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作为一名教育学研究生,更要结合具体实践来做研究。
刘宇文表示,我国一直有“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49年即将迎来建国100周年,因此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也是当今迫切的任务之一。因此他希望此次讲座能够让在座学生有所启发,帮助他们认清自己未来想要努力的方向、明晰自己的目标。
新闻链接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著有专著《教育公平论》《教师教育论》《教联网时代》《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大传》《学术新域与范式转换—教育活动史研究引论》《文化与教育的双重历史变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论》《创新与建设--教育史学科的重建》等中英文专著等31本,主编《中国教育活动通史》(八卷本)、《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八卷本)等10余套丛书。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美国)等中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20余次获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及学术原创奖。2008年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风云人物’”。2017年,被中国教育学会等七大教育团体和媒体评为“当代教育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