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我校硕士生孙海昱、陈宏波受邀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做报告

近日,第四届国际地震岩土工程性态设计大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顺利召开。我校岩土工程稳定控制与健康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硕士生孙海昱、陈宏波的英文投稿论文通过评审,受邀参加大会并做学术报告。


图片1_副本.png

孙海昱和陈宏波的会议报告证书


国际地震岩土工程形态设计大会是由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地震岩土工程技术委员会主办的重要国际会议,得到了国际岩土工程领域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前三届大会分别于日本(2009年)意大利(2012年)加拿大(2017年)举办,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承办,共有来自26个国家的400余位代表参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建民和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王兰民教授分别担任组委会荣誉主席和主席。


孙海昱的报告题目为Responses of adjacent building pile to foundation pit dewatering,其针对密集城市环境中基坑-桩基相互作用问题,研究了多含水层系统基坑抽水对邻近桩承建筑受力变形的影响;他在工程实测中发现了桩承建筑沉降发展滞后于水位降深发展的现象,为此,利用数值仿真技术从桩侧摩阻力发挥与桩身轴力发展角度来揭示桩承建筑滞后沉降的诱发机制同时,提出了放大设计轴力和弯矩以确保建筑结构在后续邻近地下施工过程中稳定安全前瞻性桩基结构设计思想


图片3_副本.png

孙海昱参加PBD-IV会议并做在线报告


图片4_副本.png

桩侧摩阻力发展比β1时程曲线        桩身轴力放大系数β2时程曲线


陈宏波的报告题目为Responses of groundwater and soil to dewatering considering the barrier effect of adjacent metro station on multi-aquifers。其指出基坑外紧邻已有地下结构时,邻近地下结构不仅会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条件,还能阻隔坑外土体的运动,由此产生屏障水效应和屏障土效应,但目前的研究只关注了其中一个方面,并未考虑两个效应耦合作用机制。因此,陈宏波以水-土屏障效应耦合作用为研究切入点,研究了基坑外既有地下结构不同布置对其水-土屏障效应发挥的影响,得到了该条件下基坑抽降水引发的基坑变形规律,并提出了两类屏障效应的耦合作用机制。这一成果的完整研究材料已在SCI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发表(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2.128117)。


图片6_副本.png

陈宏波参加PBD-IV会议并做在线报告


图片7_副本.png

水-土屏障效应因子随坑外地下结构与基坑距离的变化


两位同学的报告引起了在线专家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对两人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本次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本实验室研究生出色的科研能力、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不仅在世界顶尖学术平台上展示了风采,对于促进与相关领域国际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为今后各自的研究开展获得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校岩土工程稳定控制与健康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将以积极稳进发展、广泛交流合作、联合共建共赢为指导方针将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作为实验室中长期建设理念,积极投身于我)基础设施建设。


评论
用户: 邮箱: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