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2019年“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暨第十一届读书节系列活动之“阅读辅导报告”举办

作者:文/冯琳晰 图/朱亚龙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9-09-25 浏览:283

     







    9
月24日,由我校图书馆主办,校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协办的2019年“一校一书”阅读推广活动暨第十一届读书节系列活动之“阅读辅导报告”在立德楼A附楼五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全国优秀教师、人文学院教授吴广平担任主讲人,图书馆馆长刘雨芳教授主持本次会议,我校各学院学生代表以及来自校内与市内的众多书友到场聆听,报告厅里座无虚席。          

          

吴广平以“当代先锋作家与境况书写——余华小说《活着》导读”为主题,用“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享誉世界的经典小说、现实生存的沧桑书写与苦难问题的深度揭示”为切入点,高度概括了主讲内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文学盛宴。          

          

“文学创作是有天赋的。”吴广平强调,余华虽然只有中学学历,却成为与莫言一样最具世界影响的当代中国作家,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等多个国外文学大类。          

          

为让在场师生更加深入、详细地了解作品,吴广平向大家讲解了《活着》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将听众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中,体味作品的厚重与悲怆。他穿插讲述了身边发生的事件及自身经历,具有真切感与感染力。同时以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为例,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既符合原著精神又加入导演自己理解的一部成功影片。          

          

《活着》成功地建构了主体化的中国国民形象。吴广平指出,余华的创作是一种立足于人类学意义上的带有一定主体性的中国人的生存及生活状况思考,而且这种思考超越了比较文学形象学意义上的有关中国人的套话认知,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余华在作品中建构中国形象,但他的中国形象只是作为镜像而存在的,目的在于透过中国形象的镜像来建构生动的中国人的形象发展。随后,他就“人性的感悟与形象的发现”、“从生存走向活着”两方面对《活着》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介绍。“余华在世界文学的引领之下,在对中国现实镜像的建构之中,塑造出了中国国民的生动形象,展现出了他们从被动的生存走向自在的活着的艰难历程,并由此延伸出一定的普世性人类学意义。”他说道。          

          

吴广平勉励学生:“当我们想起福贵他经历过那么多磨难之后却依旧感恩生活时,就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资格去抱怨和逃避。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有活着,才能等到幸运之神眷顾的那一刻。”          

          

“吴教授说暴力镜像与苦难镜像一起构成了余华作品中国形象建构的两大镜像体系,相互关联,相互衬托,一起凸显着余华作品中中国人形象建构的主旨,是我印象最深的内容。吴教授幽默风趣,从多个方面,一直强调‘活着’的主题,举的实例真切动人,能让我们很好地理解《活着》,很好地把握人生。” 19级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吴新涛听完报告后感慨道。

          

          

新闻链接:吴广平,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宋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湘潭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湘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湘潭市全民阅读协会副主席。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首届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获奖教师”,湖南科技大学“首届师德标兵”、第一届、第二届和第六届“十佳魅力教师”以及“第三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