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来校讲学

作者:文/蒋贝贝 图/朱亚龙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9-05-15 浏览:212






    5月13日下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来校作以“构建从‘物’到‘事’的思维方式”为主题的报告分享,讲座在立志楼5-2学术报告厅举行。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吴志军、副院长尹建国、学院师生代表及湖南工程学院部分老师到场聆听学习。讲座由吴志军主持。

    耳听为虚,但眼见就一定为实吗?”讲座伊始,柳冠中借用我国一句古语引发师生思考。他以“一个杯子的设计”为例,对“构建从‘物’到‘事’的思维方式”进行详细阐述。“一把椅子、一个杯子是我们常常设计的具体东西,但这叫设计吗?,”他认为一个成品并不是“设计”,而是“商人”。“人们真正需要的是‘解渴’而不是‘杯子’。”柳冠中指出,作为一名设计师,每个人的思维中心应重点关注设计的目标,从而设计出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如今技术与艺术领域要跨界,实现解决大多数人的需求,而并非只做奢华的工艺品。“‘工业设计’三次被写入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工业设计承担着巨大的重任。”“工业设计是工业革命‘生产关系’的结晶,是协调社会产业链的横向桥梁。”他强调。

     由于
先进装备与技术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致使我国的制造业仍处于‘加工型制造业’状态,柳冠中对目前我国工业设计的现状表示担忧。“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要提高眼界,扩大格局,改变观念,有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创新。”他认为,“工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物”作为有力的工具,是达到“目的”的保障,技术与造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他将设计比喻成“讲故事”,那么“物”则是故事之中的“道具”,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故事”使设计变得更合理、更有意义。柳冠中指出,设计看起来虽是在“造物”,但实际是在“祈使性造物”,在于讲理。因此,思考的起点不是“物”而是“事”,即人、行为的语境、情境、意境,设计的智慧是打破艺术与现实之间过于简单的对立关系,这便是设计思维的逻辑关系。

   
讲座结束后,来自艺术学院16级国画专业的贺诗琪感慨道:“教授一番话让我受益颇多,我们很多人平时看到的只是表面,没有看到它们的本质的关联、发展规律,但老师举的‘杯子’的例子,让我们很直观地明白,我们要设计的真正目的是解决人们的需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工艺成品。”

   
新闻链接: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客座教授。中国设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获得者;“方式设计说”、“共生美学”、“设计事理学”理论创造者。2018年1月,入选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