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平易近人、课堂内容充实好理解……这是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生们对刘鄂的评价。在教师路上行走13年,刘鄂已不仅仅是课堂上严厉的教师,更是学生们课后的朋友。
严谨治学,课堂是分享的平台
5月7日下午七八节课开始前,刘鄂早早的就来到了九教604教室为接下来的《广告法与合同法》课程做准备。打开课件,反复查看、调试教室的光线,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便站在靠近教室门口的地方等待着同学们的到来。
“同学们,你们对课程有没有什么意见,认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上课铃声一响,刘鄂向同学们问出了这个他关心已久的一个问题,“希望你们能够提出意见,方便我们更好的教学。” 即使有着丰富的法律专业教学经验,但刘鄂认为这仍然不够。
“课下准备的严谨一些,课上讲授的时候才能更加有底气。”秉承着这一原则,无论是什么课程,刘鄂都始终将它们当作新课程来准备。课前15天开始备课,课前两天再次强化课程,课前几个小时再去查找最新的示例,这些都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除了严谨的课前准备外,他对课堂教学也有着独特见解。
“法律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纠纷,说白了教法律专业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生认识人际关系的问题,所以我会尽可能地把自己对人的理解跟学生分享。”在刘鄂看来课堂就是一个和学生分享和交流想法的平台。
旁征博引,为课堂注入活力
“快看一下上节课老师留的问题,今天刘老师一定会提问的。”一到教室,不少同学就开始忙活起来,对上节课刘鄂提出的问题进行答案整理。
“提问是刘老师课堂上的常态,他提的不只是知识点的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们思考生活的问题。”17级法学四班的岑正湘说道,“除了提问,刘老师还会经常举一些众所周知的品牌案例,辅助我们吃透一些晦涩的法律知识。”
由于《广告法与合同法》书中更多的是一些法律条文,因此,时常会有同学觉得乏味枯燥。课堂上,刘鄂便会在讲台与学生之间往返,或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或向学生提问,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除了案例的使用,刘鄂还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点小幽默。和同学开玩笑或在ppt中插入一些比较搞笑的案例图片,经常会使同学们开怀一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刘鄂看来,一堂课讲得好不好,讲台上的老师心里最有数,因为学生的眼神是不会骗人的。学生的眼神是流散的,那就说明老师上得不好;学生的眼神是专注地投在老师身上的,那就说明有效果了。
关怀备至,你的好友“鄂哥”已上线
在学生们眼中,刘鄂往往是以谦逊温和而又严谨负责的形象出现。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刘鄂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一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不只在学习中,生活中的刘鄂更是学生们心目中的暖心代表。“课堂上他是我们的刘鄂老师,课下就是我们的‘鄂哥’了。”15级法学系的夏菁开心地说道,“鄂哥是我们的班主任,平时不仅会定期下寝,还会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无论我们是生活还是学习方面有问题,他都会十分热心地帮助我们解决。”
除了与同学们课上进行交流外,刘鄂还组建了一个学习兴趣小组,经常会举办读书会等活动,他认为这些活动不仅能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使学生在书籍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东奔西走,闲不下来的静心法
“ 一个专业、一个行当没了想象力,那这个专业、行业恐将衰落。”这句话是刘鄂在一篇名为《法学教育的想象力》的文章中写到的。在他看来法律的想象力主要体现在一个法律人怎么来想象我们这个行当的未来,如何想象法律纠纷以后存在的形态,如何想象人以后和世界万物怎么交往等等方面。
像这样的文章,刘鄂写过很多。课后闲下来,他经常会写一些随笔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体会。除此之外,刘鄂还致力于中国古代墓葬的研究。
近年来,刘鄂辗转多地考察古代墓葬,南京明孝陵、北京十三陵、钟祥明显陵、成都蜀王陵、沈阳清昭陵、保定清西陵、河南袁世凯墓、广西靖江王墓、曾国藩墓、左宗棠墓、京都的坂本龙马墓……提起这些,刘鄂可谓是如数家珍。
“很多时候这些兴趣爱好可以让我在闲暇时光里静下心来,更细致地思考和感悟问题。”刘鄂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