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第七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结果揭晓,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再次大获丰收,一举摘得团体一等奖、个人综合奖一等奖荣誉桂冠,这是该院第二年连续获此殊荣。除此之外,还有两人荣获个人综合二等奖、一人获个人综合三等奖,在单项奖基础知识环节更是包揽前四,另有两个项目也均有老师入围前六,参赛的老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年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围绕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开展工作,探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打造学生工作团队,在全面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
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宁的办公室里,不断有学生进进出出,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为他们排忧解难是他日常工作最重要的事。
“辅导员是一个很辛苦的岗位。”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宁表示,学院要求每个辅导员严于律己,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了解学生,为学生做好服务,所以信息学院的老师们往往到了下班时间都还在办公桌前忙工作,工作到深夜也是常有的事。这也都是为了切实落实校党委提出的“从我做起、重在落实、贵在创新”的工作要求。
“做好学生辅导工作永远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愿意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想法与建议。”李宁透露,曾有学生抱怨体育比赛常常在中午进行,影响到了午间正常休息。了解情况后,辅导员们马上协调比赛与学习课程之间的时间安排,跨度长的比赛活动辅导员们甚至会亲自为学生们借合适的活动场馆,从而保证学生们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我们在工作中强调实事求是,利用直观的数据去安排和计划工作。”说着,李宁打开了办公电脑里关于学生英语四级情况的文件夹,里面统计着自打他工作以来,每一年学院英语四级的过级情况和学习计划。
通过直观分析各种数据,李宁把每一年级的学习情况与问题都罗列了出来,随后细化到每一个班,要求每个班级制定出各自的学习计划并严格落实到位。“工科学院的英语属于弱项,但经过我们的努力已经逐渐缩小了差距。”李宁表示,“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统计、分析,也是对教师理解能力的提升。”
“用奉献与智慧成就学生”
“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学生成长成才”,从事学生学工十余年,被多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谈到辅导员这个岗位,学工办主任杨金娥总会说,“作为一名专职辅导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其次,与学生打交道的工作,不能光有一腔热血,还要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善于总结工作,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
“做学生心灵的辅导者,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在学生的成长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辅导员做的是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人的情绪丰富且复杂多变,这就需要辅导员有仔细入微的观察应变能力,重点关注特殊学生。身为心理咨询师杨金娥则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期间,成功干预重大危机案多起。
学院曾有两名学生两次被予以学籍警示,其中一名学生期末考试9门学科仅有一门及格,杨金娥在了解情况以后,无数次与家长沟通交谈,并耐心辅导,这两名同学终于顺利毕业,在这个过程中她担心过,烦恼过,但他们的改变让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只要是对学生的前途有利,对工作的开展有利的事,再难再繁琐我也会尽全力去做,尽自己所能,帮助每一位学生。”
“学生就是我的孩子”
“学生就是我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事情。”15级辅导员肖善芳尽量去了解她的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视如己出。
2016年暑假末,肖善芳班级里的一位学生小刘,持续高烧不退,并伴随着内脏器官的感染,病情危重,而我市中心医院对此病症没有一定的把握动手术,小刘的家长心急如焚。肖善芳得知情况后,立即发动全院之力为其联系省内专家,最终在学院党政办老师的联系下,转到了长沙湘雅附属二医院,找人、跑医保,前后联系了十多次,因治疗及时,小刘的病情终于好转。
“我是他们的辅导员,他们就是我的孩子。”肖善芳坚定地说。
“经常请吃饭的暖心妈妈”
毕业季又快到了,负责就业工作彭辉老师又有点伤感了。 几个月前,为了动员学生找工作,她非常着急,跑到寝室里,与一个个学生谈心,又积极打电话向企业联系推荐,现在学生找到了满意工作,马上就要毕业离校了。每年的六月,她都要送走一批熟悉的学生,一批长大的孩子。
“我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身为16级学生辅导员的彭辉,回忆起在刚带大一新生时,她最大的“爱好”就是把学生们邀请到自己家里做客吃饭。“我喜欢把学生们叫到家里,给他们炒几个家常菜,想让大家在大学也能感受家的温暖。”朴实的几句话体现了彭老师对学生的深情关爱,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她一个也不会落下。
“辅导员老师更像我的父母”
潘老师更有父母般的爱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各方面都能给一些正向的引导。很多同学刚来大学时各方面感到不适应,辅导员潘美玲老师常到寝室和大家聊天,为同学们排忧解难,让学生倍感温暖。
对于心理上需要关注的学生更是倾注了无数的耐心。大学期间几次生病的学生小强,始终忘不了潘老师对学生的亲人般的爱,“当时医生让我住院,我坚决拒绝,潘老师在医院走廊上至少跟我聊了一个多小时,不厌其烦地做我的工作,直到我同意住院,潘老师才放心我的病情安全,这个情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正是四年不断的关爱,这期间获得了励志奖学金,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潘老师的细心也是有口皆碑。维吾尔族同学阿卜力米提用“没齿难忘”来表达他对潘老师的感激之情,从入校到现在即将毕业,潘老师从在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都给予他无数次帮助与指导,“潘老师就像我的父母,她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很感动,经常与我聊天,了解我各方面的困难困惑,并耐心地开导与鼓励,老师的爱心让我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因为年轻,所以更了解”
倪士根和夏津是信息学院最年轻的辅导员,且身兼多任,分管学院团委学生会多个部门。
“当你热爱并且全身心投入它的时候,就不觉得累了。”他们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认真执着的态度去做好每一项工作。工作中,每一份重要通知和文件,他们都要认真消化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把精神传递给学生。
作为学院最年轻的辅导员,他们甚至只比年纪最大的学生大几岁。用他们的话来说,年轻并不是劣势,因为年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容易融入学生群体。
“我从不觉得和老师之间是紧张的师生关系。”17级电子信息工程三班的俞景舒说道,“辅导员就像我们的朋友和家人,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与关心。”学院的所有辅导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负责任。正是学院全体教师都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让学院的教师团队脱颖而出,在比赛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