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汉语史’研究,想要有新的突破,必须要善于发现新的材料。”6月21日上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专家马重奇教授受邀做客“人文大家论坛”,在文科楼B4-1教室与汉语言专业师生分享自己多年挖掘、整理、研究中西闽方言韵书、字典辞书的体会。
马重奇结合历史分析了闽方言西文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他表示,自明代万历三年,首批外国传教士踏入福建土地以来,传教活动不断深入。福建的民众看不懂《圣经》,因此,外国传教士一方面认真研究闽方言,编撰出闽东、闽南、闽北方言的字典、辞书及研究著作供教士们学习;另一方面用罗马字把《圣经》译成各地的方言拼音文献。他们在《圣经》译本上标注出福州土白、厦门土白、客家话等相应读音,从而实现用福建本地方言向福建各地的信徒们传教的目的。1840年至民国初期,用西文撰写的字典、辞书、手册以及《圣经》方言译本层出不穷。“这些文献,正是福建方音史研究的宝贵资料。”马重奇说道。
“闽方言韵书与西文研究文献不是凭空而出,而是通过深入挖掘才得来的。”马重奇简单介绍了福建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和潮汕方言韵书,以及西方传教士编撰的闽方言文献,文献数量之多令在场的师生感到吃惊。马重奇表示,这些文献侧面反映出了明清时代人们的劳动生活与社会文化,为后世提供了两百年前的发音状况,也为研究当时的方言语法提供很好的材料。他介绍到,如麦都司《福建方言字典》记载的词汇就有许多例句,施莱格《荷华文语类参》里就记载着大段大段的文字材料可供研究。面对如此多珍贵的中西文闽方言文献,马重奇分享了常用的三种研究方法:内部比证法,同期音韵数据比较法,历史比较法。
讲座结束后,人文学院汉语言教授徐前师感叹道:“闽方言有如此多的文献资料,令人感叹,我们要如何做好方言文献资料的挖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新闻链接:
马重奇,福建漳州市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语言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入选福建省高校百名领军人才资助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校语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