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晚,我校2016年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SRIP)“挑战杯专项”结项公开答辩会在第九教学楼205室举行。军工办主任、科技处副处长曾荣今,机电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迎福、社科处副处长李胜清到场担任评委,并指导答辩。
此次答辩时间为8分钟,分为5分钟陈述和3分钟提问两个环节。 会上,13个答辩项目的负责人以PPT的方式就其研究背景、设计思路、创新应用、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陈述。
“现在很多交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误踩油门才发生的,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制作了这个误踩油门智能防撞主动控制系统。”答辩人冯鑫育拿起手中的模型,通过手动模拟踩油门力度展示了系统的两种功能:一是在紧急情况误踩油门时,系统可根据使用者的脚踩速度与力度自行判断,自动停止油门的运行;二是与油门相连的磁棒具有回复功能,在油门丧失动力的同时,启动刹车,从而达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如果车主想要急加速也同样会产生高速度与大力度,那么系统是如何将其同上述情况区分开来?”面对老师的提问,冯鑫育有条不紊地答道:“我们这个系统研发主要是针对低速行驶情况而展开的。因此为避免误判的发生,我们在系统内设有一个开关,当车主要上高速或者有超车需求时,可以手动关闭系统。”简明而扼要的回答完毕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警报!警报!当前空气质量异常!”可移动室内环境智能监测系统项目答辩现场,成果展示人王伟拿起打火机在其可移动室内环境智能监测机器人的气敏传感器上轻轻一按,语音警报便突然响起。项目答辩人杨洋介绍,该可移动室内环境智能监测机器人拥有8个遥感器,能够测出13种环境信息,并且能以语音、手机APP发送短信或邮件等方式传达给使用者,从而使用者身在异地也可洞察家中情况。此外,它还具有播报环境信息、进行在线翻译、单词查询、语音聊天、语音控制行为、智能躲避障碍物等功能,可广泛用于农业、家庭、零售业和拥有特殊环境的行业。
“幸福在哪里?”——基于语料库技术的幸福源泉挖掘项目答辩人颜琳钰展示了在研究过程中,团队通过前期语料库文本挖掘技术的开发和后期职业幸福感社会调查,制作出的“幸福良方”以及撰写好的国家级期刊论文《论国民的幸福感》。“我们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职业幸福感为切入点,以1919至2016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对象,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进行研究。”颜琳钰点动着鼠标,具体的介绍了该项目的创新点。随后,她点击视频,向观众展示了情感挖掘技术的初步形成数据。其精彩的展示赢得了指导老师的连连肯定和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
据悉,此次答辩项目共有11项自然学科类项目和2项社会学科类项目参与。答辩的最终结果将结合各项目的结项报告书、研究报告、支撑材料等方面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