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结束,一大批莘莘学子将迈进心目中的理想大学。今天,我们用镜头对准一位历时13年两次参加高考而终于圆梦的我校人文学院杨鹏程教授。
1977年恢复高考,作为知青下放到湖南省华容农村插队的杨鹏程到招生办报名,因超过年龄遭到拒绝。政策规定:凡超过25岁的考生要有劳模身份或特殊贡献方可报名。为了争取到报名资格,杨鹏程奋战一周赶写了一个电影剧本,想以此作为报名的敲门砖。但半个月后,他收到“湖南省委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退稿,答复是手稿无效,要正式发表才能上算。心有不甘的杨鹏程,次日携剧本手稿赶到岳阳地区招生办,却被告知已超过报名期限,就这样1977年高考季杨鹏程没能报上名。
其实早在1965年,杨鹏程17岁高中毕业,参加了文革之前的最后一次高考。他品学兼优,得到的却是一纸“不录取通知书”。原来其父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国民军中担任少尉排长,参加抗日战争身负重伤解甲归乡,杨鹏程因政治条件不符合标准未能被大学录取。
高中毕业后,同样由于父辈的“历史问题”,杨鹏程找不到任何一家工作单位。1968年他作为知青下乡当上了农民,十年间政治上的羞辱迫害和生活上的艰苦磨难并没有摧毁他求知的意志,孜孜不倦地利用一切空隙时间看书学习。
1978年高考报名条件相当宽松,杨鹏程如愿以偿报了名,以五门总分437.5(满分500分)居全省最前列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时隔十三年后,杨鹏程终于圆了自已的大学梦。
1982年杨鹏程大学毕业,分配到我校历史系任教,现为历史学二级教授。教学中,他坚持“以德治学,以德育人,以德垂范”,先后被评为首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十佳师德标兵,省政府授予一等功奖章。曾担任过湘潭市政协副主席和湖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连续两届被省政府聘为参事。
如今杨鹏程教授已退休,老俩口时常漫步在绿意葱葱的校园里。他们偶尔也会翻出当年的准考证、录取通知书,一起翻看泛白的老照片。回首自已走过的不同寻常的高考路,杨鹏程深有感慨:“13年的坚守让我圆梦高考,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