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得悲欢离合调,演得历代奸与恶。三尺生绢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一张纸片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这段话正是湘潭纸影戏的真实写照。5月24日,2017年湘潭市戏曲文化进校园专场活动在我校理科楼5-2的3D实验室拉开帷幕,湘潭纸影戏传承人吴升平老人及其团队为观众们带来了经典作品《岳飞大战金兀术》选段。
三尺戏台,十指诙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演出开场前,伴着锣鼓声,吴升平先亮了一嗓子,会场顿时人声鼎沸。只见一长须小人,在呐喊声中猛扯头上翎毛,用劲吹起长须,眼睛睁得圆鼓鼓的,一张一合的嘴巴念念有词,引得在场观众捧腹大笑。原来,这项“热身运动”源自吴升平独创的“吹胡子瞪眼”。所谓“吹胡子瞪眼”,就是表演者用嘴呼气,吹动“胡须”和“眼睛”,制造动态效果,丰富人物表情。此外,吴升平还独创了“面部提拉机关”等特技脸谱,对他而言,这些原创性的纸影动作都是他最引以为傲的资本。
“热身”完毕后,吴升平以独特的湘剧腔调唱响《岳飞大战金兀术》之声,岳飞英勇抗金之气魄在他的吆喝声以及锣鼓乐声的交织下体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吹胡子瞪眼”、“擦钥”、“回马枪”等特技动作吸睛无数,观众们连连叫好。只见岳飞对战金兀术时,头顶头、臀对臀,不停地上下翻着跟斗,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杀气,而这杀气中又蕴含着诙谐,引得在场观众们捧腹大笑。
台前纸人们“打”得难解难分,台后表演者们也忙得不可开交。一幕幕场景的变换,需要表演者一个又一个地推出未露面的“新”纸影,台上几十张纸影皆由吴升平纯手工打造,观众眼前所见不仅仅是一幕剧,更是一片心血。演出以岳飞战胜金兀术结束,但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却让观众们意犹未尽。
随后,由学校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自编自导的纸影戏《太浪三迁》搬上戏台,该剧以《孟母三迁》为原型,结合当代新潮词汇,讲述了太浪之母因为其子太浪中得巨额大奖而陷入挥霍生活,最后回归本心的故事。该剧引得观众频频大笑,为活动演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活动结束,上台亲手体验纸偶操作的同学排起了长队。
“吴老先生的纸影表演精妙绝伦,纸人对战局面亦十分激烈而又令人捧腹。”15级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1班的虢轶评价道,曾经做SRIP项目时,她接触过纸影戏,在制作 ‘双雕’的过程中,由于纸影线条很细,对她而言,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今天去学习操作了一下纸影,非常精致并且趣味十足,这样的文化必须要一直传承下去。”
走进纸影,品味文化
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它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而作为具有南方特色的湘潭纸影,与北方皮影相比,却有着独特之处。
湘潭纸影和北方皮影在材质、脸谱、镂空方式、填色方式、表演人数、风格等6个方面都有不同。材质上,湘潭纸影采用吴氏祖传“异形刀法”在纸上进行“素纸雕簇”,其手法与剪纸类似,材质为纸,而北方皮影则使用牛皮或者驴皮来进行彩绘雕刻;脸谱上,纸影为七分脸,皮影为五分脸;镂空方式上,纸影需要两次雕刻,而皮影只需一次;填色方式上,纸影需在第一次镂空部位的透明纸上填色,效果更为艳丽,而皮影则直接在非镂空的皮质部位进行上色;表演人数上,纸影由一个人操纵,影偶一般为两根操纵杆,最多可同时操纵十多个影偶,皮影的操纵杆则一般由一个或多个人同时操纵一个影偶,操纵柄一般为3根;风格上,纸影重写意,皮影重写实。正是这六处不同,而造成了南北影戏文化的差异,。
此外,在活动现场还介绍了纸影的制作过程,包括双雕、上胶、夹层、压平、单雕、填色、罩油、组合、上杆和画脸在内的10个步骤。纸影戏的后台敲打乐器也有讲究,分为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在纸影戏中,有时需要一个人同时操作6、7件乐器。不同人物和不同情节需要的背景音乐都不尽相同。
人生如戏,以心传影
“纸影是我的生命,我的生命就是纸影。” 吴升平一边述说,一边摆弄着手边的纸影。现年80岁的他,将人生中70多载的光阴全奉献给了纸影艺术。1937年,吴升平出生在湘潭县响塘乡(今雨湖区响塘镇)的一个纸影艺术世家。7岁时,他便跟随祖父吴作霖学习纸影艺术,11岁能独立完成影偶作品,16岁即挑大梁创戏班,一生从事皮影制作、表演等工作。
吴氏纸影最早可追溯到元朝,由元末官翰林直学士吴伯清开创。第18代传人,也就是吴升平的祖父吴作霖,是清末秀才,与齐白石是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的挚友。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吴升平,从小就受到了纸影艺术的熏陶,他不但学会了纸影戏表演,还学会了表演所需的乐器弹奏、剪纸和雕刻等技艺。 作为吴氏纸影的第20代传人,吴升平一直铭记着祖父吴作霖在弥留之际对他的嘱咐:“这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千万不能在你这一代失传!”
为此,吴升平进行了一系列传承活动,想让这门艺术后继有人。如今,他已经收下了一批徒弟,其中包括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他的孙子吴渊也放弃了深圳的高薪工作,回到湘潭,和爷爷一起共同研究纸影戏艺术。
34岁的吴渊说道:“我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祖孙感情很深。有一次爷爷在台湾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时,在花莲出了车祸,虽然情况不严重。但我突然意识到,一旦发生什么意外,这门艺术就无法传承。”因此本身学习法律,在深圳从事职业技能培训的他毅然决定跟从爷爷学手艺,传承纸影戏。
吴升平经过对纸影戏资料和剧本的认真收集,先后整理出的剧本有近300折。通过出版《湘潭特色纸影戏》、《湘潭地方影子戏》等影戏专著,以及录制纸影视频,配上字幕,吴升平努力让更多观众能看懂湘潭纸影戏,也使得这门艺术能通过书籍与影像永远保存下来。他的论文《浅谈剪纸与刀法》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重要研讨资料,2014年,他又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
“我做纸影戏做了一辈子,在我看来,我们对待纸影戏这样的传统文化,就是要坚持‘挖掘、挽救、保护、传承’的八字方针,只有这样,才不枉为一个纸影传承人。”吴升平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