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老师,下午好!”4月24日下午2点,理科楼A108教室传来陆陆续续的问候声。23位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陆续走进教室,用不同“味道”的中文向讲台上早早等候着的汉字书写课教师王奕祯打招呼。
“公共汽车,寒假,火车票……”一上课,王奕祯便开始验收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大多数留学生来到中国的时间较短,对于汉字书写等方面的学习还不够深入,王奕祯的教学需要从基础的汉字听写开始。虽然都是些生活中常见的词,但对于刚接触中文不久的留学生们来说,着实有些困难。王奕祯咬准发音,将每一个词念了不下五遍,一边用英文解释所念词语的意思,一边往返于两侧过道,观察并询问学生们的听写状况,有时还拿起他们的本子,一边用手在纸上比画,一边指出同学们所犯的错误。
“飞机,同学们都是乘坐飞机来到中国的吗?”王奕祯在念到“飞机”这个词时问道,“我们班有同学是走路来到中国的吗?”讲台下的学生都被老师的幽默引得阵阵发笑,冲淡了午后暖暖阳光下的睡意。
王奕祯总会将课堂教授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原本沉闷的听写课堂“炸开了锅”。“地铁怎么写?横、竖、提,横折弯钩……”学生们盯着黑板,看着老师的笔划,一字一句地答道。“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将从湘潭出发去北京,该如何去呢?”“火车、飞机、高铁、骑车、走路!”“谁说走路的,那走路要走多久?”“半年!”师生一来一往的对话,使课堂内笑声一片。
为减少汉字书写这门课程的枯燥,迎合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王奕祯还经常运用文化内涵解释汉字意思。有次在教授“宿舍”一词时,留学生不理解“宿舍”与“apartment(公寓)”的区别,王奕祯则通过剖析“宿”字的构成帮助他们理解,即“一个宝盖头,一个单人旁,一个百字”意味着一间房子里住着100个人,并结合自己上大学时住8人间宿舍、一层30个宿舍共用一个卫生间的经历,形象具体地将公寓与宿舍区分开来。
听写过后,王奕祯还要把听写过的汉字一笔一划都写出来,方便学生改正。“同学们,知道火车票是什么吗?还记得我们上次出去玩,坐的是什么车吗?”讲到这里,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留学生们都尽力组织自己所学的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原来,王奕祯有时会和留学生们一同出游,他们去过湘西,去过怀化,带着他们一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王奕祯和留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更像朋友一般,他能够清楚地记得每位同学的名字,记得他们的家乡,甚至是某些同学对于饮品选择的喜好。
来自乌克兰的杨倩在谈到王老师的教学方式时说:“王老师风趣幽默,他让我们在课堂上快乐有趣地学习,这也使我一直对难学的中文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来自老挝的龙蓝认为,王奕祯在课上经常会播放一些有趣的视频,带学生们做一些小游戏,使得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形式也丰富多样,“我们可以在这个课堂上得到充分的练习语言的机会,很有参与感,并且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外语,这种感觉很棒。”
王奕祯使对于留学生来说陌生而复杂的汉字书写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但他时常也不得不面对他们的“刁难”。“他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问一些很尴尬、我一时都没法回答的问题,但我又必须得体地回答,并且使他们信服。”王奕祯谈到,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有些不好问的问题往往会采取委婉的方式,但留学生尤其是西方学生则会比较直接地提问,他们认为问问题是他们的权利。王奕祯主张课堂是自由、开放和包容的,但他同时表示,对于中外文化的差异,他要努力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