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说汉语是一种难学的语言?”“字典式的研究为何不利于汉字学的正常发展?”在文科楼B4-1教室举办的“人文大家讲坛”学术系列讲座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运富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在场学生的兴趣,围绕“汉字的本体属性与汉字学理论体系”这一主题,李运富将在场师生引入了汉字学的宏大世界。
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李运富从传统文字学的理论缺陷、现代文字学的实践困惑、汉字本体的三维属性、汉字学的三平面体系、“汉字学三平面”的理论意义五个方面讲解了自己对汉字的本体属性与汉字学理论体系的理解。
对于传统文字学的理论缺陷,李运富指出,古人由文字之“形”、语言之“音”以获得文献之“义”,三者本应是递进的关系,可实际上却形成了“形”、“音”、“义”三足鼎立的文字学,并且,这种体系把文字和语言捆绑一体,也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排除了训诂学和音韵学的文字学,将汉字学变得单薄无味。”提及现代文字学的实践困惑,李运富认为,变了味的“形”“音”“义”三要素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汉字学的发展。
对于汉字本体的三维属性,李运富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汉字其实可以看成房子,汉字的形体就是房子的外观,里面的结构就是多种多样的窗户、楼层、过道等等,而房子整体的用途就是汉字的职用了。”以房子作比喻,李运富提出了“形体”、“结构”和“职用”这三维属性,并引申出了汉字学的三平面体系,即汉字形体学、汉字结构学和汉字职用学。他解释,三平面体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侧面,有些内容彼此关联,相互交叉。
交流互动环节,李运富耐心地解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李教授的这场讲座系统地向我们讲述了汉字学三维属性这一新理论知识,学术论证严谨,环环相扣。”人文学院教授罗渊评价道,其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在汉字学的讲解中,传递了一种所有学科共性的美感。
“李教授的学术功底非常扎实,让我收获到了很多以前从没接触过的知识。他对于石碑上字形含义的解读非常生动,表现出了语言的意境美,让我们对汉字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涂佳敏听完讲座后深受启发。
新闻链接:
李运富,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博士生毕业,分别获文学硕士学位和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励耘学刊》(语言卷)主编;兼任《古汉语研究》编委、全国人大立法用语规范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等;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文化学会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