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形式,四大议题,第四届媒体峰会邀你共话‘众媒时代’。”5月28日,科大人的空间、朋友圈已经被第四届校园媒体交流峰会的消息霸屏。
14点30分,第四届校园媒体交流峰会在综合楼五楼报告厅举行。我校28家校园媒体与湖南商学院媒体同仁,以及众多校园自由媒体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校园媒体的新发展。人文学院新闻系黄洪珍、刘艳凤老师,以及党委宣传部相关老师到场指导。
执笔从戎:校媒发展需从资源和内容着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信息泛滥,“校园媒体之间该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如何避免校园新闻模板化、同质化?”是校园媒体人都关注的重点。
“校园媒体的资源整合应该从媒体、资源、人才三方面入手,建立图片、文字与视音频的校媒共享资源库是当务之急”,管理学院宣传部的张泽淦在峰会上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他详细剖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劣之处,指出各院媒体应该加强交流并进行自我整改。在他看来,各校媒之间关系杂乱、相互独立的状态是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多角度、创新性、评价性是避免新闻同质化的有效手段。”在“如何避免校园新闻模板化、同质化?”的问题上,来自外国语学院宣传部的朱赞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新闻人的眼光不能局限于一隅,应该在同一条新闻上寻找到不同的新闻点,但必须要从事实本身出发。”对于当下出现的校园新闻“跟风”现象,朱赞津表明自己会在以往的一条新闻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点,从而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度。
把麦发声:正确认识校园记者的“超能力”
“校园记者有超能力有利于新闻传播、采访,能保证新闻时效性”、“有超能力便会没有困难,使很多辛苦才能得来的成就没有意义”……峰会现场,四家科大校媒组成的辩论队围绕“假如校园记者有了超能力,是否有利于校园的发展”上演的一场“小奇葩说”,瞬间将峰会带向了高潮,辩手语言幽默风趣,现场爆笑连连。
“记者写新闻就像是唐僧西天取经,有磨难才有价值、有诚心、有意义,用超能力‘嗖’地一下就解决了,还有什么意义呢?”反方三辩智媛直切要点,指出与其让校园记者有超能力,还不如培养校园记者的能力、毅力。
第三次参加校园媒体峰会的刘艳凤老师与他的观点不谋而和,“校园记者的能力其实就是自身的能力,拥有超能力的校园记者是不存在的,但成为一个心中有能量的记者却是能做到的。”对于在峰会上首次增加的辩论环节,她欣喜“点赞”道:“作为校园媒体,身为校园记者,应该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像这种新颖又有趣味的活动应该保持下去,继续创新。”
辩论赛主席、大学生通讯社的蒯萌结合身边校园记者遇到困难不放弃的实例总结道:“校园记者的‘心’能量便是大家的超能力,坚持不放弃才是真正有利于校园新闻发展的关键。”
“策划”先行:专业老师现场开启“小课堂”
一篇吸睛的新闻报道背后总有一份精心设计的新闻策划支撑。
在看过同学们拟定的“网购维权与大学生的关系”的新闻策划、报道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新闻策划、“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现状”的新闻策划后,在场老师为大家上了一次“策划小课堂”,传授众多新闻策划“干货”。
有从事媒体工作20年经验的黄洪珍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策划成果,他从同学们策划书的格式、报道形式、组织保障、组织实施和发布媒体定位几个方面做出建议。他表示,“新闻策划的格式一定要规范,首先要介绍出策划的背景,然后是策划的内容构成,以及报道形式。是用数据新闻表示,还是用图表新闻?这些都要在策划中写明。”
黄洪珍老师建议大家多采用“华尔街日报体”来写新闻,他说,“以讲故事的方法报道新闻,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在他看来,“记者在采集素材后要根据不同媒体烹饪出不同的口味,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对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考,找出独特的角度,才能做独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