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星期五,临近黄昏,但夏天的闷热依旧侵扰着15级法学三四班的同学。最后一堂课的上课铃打响了,无精打采的人摇摇头,饿感来袭的人摸摸肚子,便抬起头继续看着PPT上罗克辛提出的观点。
“智慧要求我们无忧无虑、机敏幽默、强大有力;智慧是一个女子,她永远只爱斗士。”邱帅萍看着这群有点萎靡不振的孩子,突然冒出这么一句话。同学们被这句“无厘头”的话吸引,面面相觑。
“哦,听不懂是吗?没关系,我就是想传播点正能量,让大家拒绝意志消沉而已。”他扶了扶鼻梁上的黑框金属眼镜,留有一撮胡子的嘴笑了笑,略显昏沉的课堂瞬间爆发出一阵笑声,同学们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他身上。
这堂课,邱帅萍给大家讲的是《刑法总论》中的一节——《刑罚的目的》。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背诵概念多,易混淆是法学专业的同学对刑法的印象。但邱帅萍自有他的妙计。
“《荒野猎人》中,格拉斯为自己失去的儿子讨回公道的行为不是报应,而是报复,因为报复是私人发动的,具有任意性,而报应并非私人发动。”对于这节中“报复”与“报应”两个易混淆的概念,邱帅萍接二连三的抛出了众多接地气的社会热点辅助同学们理解。
相比起“报复”与“报应”的概念区分,PPT上接着出现了更加晦涩难懂的话:“意大利刑法学界有观点认为,报应刑论中的报应,是一种以‘分配正义’为基础的基本的社会伦理要求”……邱帅萍看着这段话,离开了讲台,走到第一排三位女生面前,拿起她们放在桌上的手机说道:“什么是‘分配正义’?例如,这是三台手机,一人一台是‘分配正义’,如果只有一台手机,那么每人用一天也是‘分配正义’,懂了吗?”
《刑法总论》中的专有名词很多,常常需要援引大量名言或例子辅助说明,邱帅萍在设置例子上花了很多心思。“邱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为了让我们理解透一个专有名词,常常举好几个例子只为说明一个道理,而且例子大都通俗易懂又密切联系主题。”法学四班的杨沛霆说道,有时例子中难免会有中国古代或古希腊的名言警句,当大家读不懂时,他总善于用身边的同学“开涮”,既带动了课堂气氛,又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
善于带动课堂气氛,让同学们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是邱帅萍的另一个“锦囊妙计”。他通过启发同学们自主思考和频繁的师生互动,让大学生逃离了手机与瞌睡的“魔咒”,让枯燥的刑法课堂变成了思想碰撞的“跑马场”。
“我认为应该要交出一个人来,因为不交人全镇的人都会被杀,这样就会牺牲更多无辜的生命。”“不,我觉得不能交人,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罪行不是他犯下的,为什么要他来承担以换取别人的安全?”……课堂上,为了让同学们区分功利主义和报应主义,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概念,邱帅萍选取了两个颇具争议的开放式案例,引发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10分钟的讨论后,将近20名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自主站起来表明观点,他们侃侃而谈,或提出新颖的想法,或反对前者的观点,甚至有人还质疑老师选取的案例有偏颇。
面对同学们五花八门的答案,邱帅萍侧耳倾听,偶尔微微颔首予以回应,当出现了偏激的观点时,他从不直接否定,而是以反问或举例的方式让同学们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二次思考。
“法律这种东西本来就很枯燥,按理说也会导致我们听课时更容易分神。但是邱老师常鼓励我们积极思考,自由发言,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可爱大叔形象,让我们在上刑法课时比在其他课堂更加活跃。”法学三班的夏梓婷评价道。
“真正的魅力课堂,除了课堂内容自身的价值外,师生间的相处方式也十分重要。”在邱帅萍看来,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自己的课堂,小到通过题外话调节气氛,大到改变上课节奏,只有学生愿意听,能够积极回应老师的问题,这才是真正有效率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