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题为“新型光纤脉冲激光的研究”中,刘雪明从光纤激光器的特点、分类、光纤激光非线性的科学研究、光纤激光器的市场前景等多方面为物理系的师生们深入剖析了系列专业问题。
作为我校91级物理系的学生,现已成为我校杰出校友之一。如今,担任中科院西安光学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的他,在光学、物理电子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科研成果,他申请的“光纤激光非线性理论及应用”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进校立志 提前一年考上研究生
1991年,刘雪明入学我校物理系,从大一开始,刘雪明心中就有了一个目标:考上研究生。因为当时考研究生不像现在,难度很大,何况是自己提前一年参加考试,所以刘雪明从一入校,就成了学院资料室和图书馆的“常客”。
“如果自己不用功,上帝也帮不了你。”刘雪明经常用这一句话激励自己。数学基础好、英语比较薄弱,复习一开始,他就先从分析自己的优弱势入手,然后进行针对训练。英语弱怎么办?他特意跑去省城买英语模拟卷,最后从湖大抱回了两摞挺厚的模拟卷,全做完了。
1994年元月,刘雪明与90级的师兄师姐一起参加研究生考试,最终,在这场考试中,物理系只有两名同学考上,其中包括提前一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刘雪明。
“现在回忆起那段时间,真的非常艰苦。”刘雪明对我们感叹道。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授其光学课程的老师刘小娟对他的最深印象。“他从大一开始就立志考研,有一个目标之后,就有一个动力,然后又有一个很好的规划,经常去查资料攻难题、自学能力强又勤学好问,是如今学生们学习的榜样。”刘小娟对他这样评价道。
在同学眼里,刘雪明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学习之余,他经常喜欢拿收音机欣赏音乐,而且在田径场上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还代表物理系参加了多次运动会。”
与“光”共舞 把自己投身于科研之中
从我校本科毕业后,刘雪明到东南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在清华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获优秀博士后称号,2004年,在新加坡任职。2005年,刘雪明回国,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担任博士生导师。
从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资格以来,他长期从事光纤非线性光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取得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发现和理论证明了四波混频效应的能量自稳定功能;学术上,首次发现和证明了一种光子Robin Hood效应,研究结果被国际刊物“Photonis Spectra”作了报道和评价。
而对于科研,他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做科研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多做一些原创的科研,如果按着人家后面做的话,一般只是一些简单的进步而已。除了原创性,他也强调要有逆向思维,“比如说:想到能量就要想到暗能量,想到电子就有正电子......”
在指导学生方面,他觉得那些脚踏实地不浮躁的学生更能胜任科研这份工作,而且,他也鼓励学生们,希望他们能够去一些科研环境下受一些锻炼和熏陶,这样做起事来,将会事半功倍。
枯燥可能是很多人对科研实验的第一感觉,对于刘雪明来说,不出差时基本就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做实验比作是一日三餐,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用兴趣取代枯燥才能获得乐趣。”他已然是真正地把自己投入到了科研之中,
失败多于成功 用耐心和毅力支撑科研
谈起科研受挫的情况,刘雪明似乎仅用他那几秒钟的强笑就道尽了其中的艰苦。“太多太多了!”他告诉我们,做科研时有些特定条件是非常苛刻的,很难找到,特别是你要做一些原创性的科研,做实验时也要反复琢磨、反复修改,这个过程你会失败很多次。
“就像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做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做出来,很多次都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而现在再回头想想,除了最后成功了的高兴,更多的是一种总结、经验和教训。”
他说,自己在光学方面的实验,成功的是少数,失败的是多数,有些实验一两周就能完成,有些实验要几个月,有些实验要一年多才能成功,而有些实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出来。
在他眼中,成功与不成功并不是绝对的,具有阶段性,自己的一些成功也只能算是阶段性的结果,最后还是要后人去验证、由用户说了算。他把科研工作当做是一场马拉松,他觉得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完全不是忍受一下就能过去的,唯有带着耐心和毅力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天道酬勤”,到现在,他还是依旧信仰着这句话。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种瓜得豆也是一种成功。”他觉得做科研就是要敢于突破常规套路和传统思想,多些创新灵感和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