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记录,对焦,摄像,栉风沐雨十三载。11月19日晚,我校大学生通讯社、校广播电视台记者站在学术交流中心五楼会议厅举行成立大会暨新闻讲座,携手新生相约第十三届的新闻盛宴。近300名校园记者整装待发,续写科大新闻荣光。
党委宣传部、学工处相关负责人及相关指导老师与会。《湖南日报》湘潭分社社长曹辉应邀出席,以“怎样做个好记者”为题作新闻讲座,讲座由宣传部部长何频主持。
初生牛犊也畏虎:用“爱”解冻“碍”
高考填报志愿时紧盯着新闻学,录取后又铁了心冲进大学生通讯社,57天的校园记者身份,发表5篇新闻稿件……
“我爱新闻!这种热爱像是与生俱来。”大学生通讯社新生代表龙美萍阐释着她的记者梦,每一次的采访经历都是她的“筑梦基石”。校运会新闻采写时,龙美萍因未完整记录采访对象的基本信息,致使后续写稿任务溃败。“完整、真实地记录下采访内容,是对采访者、对新闻工作负责。”龙美萍汲取教训,用这份热爱之情去解冻新闻路上的阻碍。
来自人文学院15级新闻系的吴杰是校园广播电视台传媒协会的新成员。谈起第一次扛摄像机,他打趣道:“这是个贵重的大家伙,摔了可赔不起。”贵重的是机器,也是一颗对摄像新闻感兴趣的心。跟随学长穿梭晚会现场,寻找角度拍摄新闻,吴杰用行动诠释着兴趣,
思考者的坚持:四年大学“三”年校媒
“深夜写稿是校媒人爱新闻的方式”、“新闻网欠我一个男朋友”、“与肝胆人共事,与于无字处读书”,大学生通讯社社长王丹用三句话概括了校园记者的日常。三年的校媒人身份,让王丹养成“较真”的性格,按时保质交任务是她对全社成员的期望与要求。
军训专题新闻策划季,王丹带着两位大二的副部写文案。一句“今晚没写成就睡不成”,三个人奋战到凌晨两点。她希望所有的校园记者“携一笔一单反”,成为一个“敢想敢做”的媒体人。
“扛机器拍新闻、熬夜写稿剪视频那都不是事!”校广播电视台大学生记者站站长刘娇肯定着这群坚持在新闻路上的思考者。
一张“十佳记者”奖状的照片,配文“三年热爱,不忘初心”,大学生通讯社新媒体中心主任蒯萌在朋友圈晒出“大通人”的幸福感。
大咖记者的“五有论”:叩开社会媒体的大门
“怎样做个好记者?”《湖南日报》资深记者曹辉抛出“五有论”为校园记者解惑。回顾近20年的记者生涯,曹辉指出,一个好记者要有高瞻远瞩的意识、悲天悯人的民生情怀、渊博厚重的知识素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忘我投入的工作境界。曹辉告诫在场的校园记者,新闻需要专家,更需要杂家,新闻重理论,更重实践。
“校园记者如何叩开社会媒体大门?”来自人文学校15级新闻系的邬敏满心期待。“夯实专业技能,树立新闻眼光,提高新闻敏感度。”曹辉解释道,他推出校园记者榜样李一凡,勉励校园记者们。
来自13级原大学生通讯社成员的李一凡有着两年多的新闻采写经历,先后在《长沙晚报》、《湖南日报》实习,撰写新闻稿件近1000余篇,“这是一条由稿件堆砌的新闻路。”
“多看、多写、多练”这一六字“真经”是李一凡的经验所得,“这是提高新闻敏感度最基础也是最扎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