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三尺讲台上“记者老师”的教与学

作者:文/亢恩敏 图/刘微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5-11-12 浏览:164


    从电视荧屏转到纸媒战场,再从报社总编变为大学老师,我校人文学院的黄洪珍老师带着自己在新闻界摸打滚爬20年的经验,用“园丁”的身份在三尺讲台上织出学生的“记者梦”。

媒体人变为高校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新闻理想”

    2014年,黄洪珍老师作为湖南省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中的一员,在科大开启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教师生涯。

    8年电视台工作经验,12年报社工作经历;做过文字记者,拿过采访话筒,也胜任编辑工作,拿起粉笔上课,对“新闻人”黄洪珍老师来说,“并没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还未成为教师之前,黄洪珍老师就经常带着自己的那份“新闻理想”在高校里讲学,“职业媒体人”出身的他,很乐意走到学生群体中,畅聊“记者生活”。

    “我就是想把自己在新闻界的工作经历和掌握的知识同年轻人一起分享”,课堂上,黄洪珍老师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情况结合教材一起讲述,加深同学们对新闻事业的认识。

从新闻现场到大学课堂:带领学生深入背后,挖掘“真相”

    在黄洪珍老师看来,“记者”这一群体背负新闻理想,担当社会正义,是冲在最前沿,第一个了解到真相的人。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他也要求学生们“永远保持好奇心”,有这股“挖掘真相”的劲儿。

    10月,有学生反映北区校门口推车卖板栗糕的小贩“宰客”的事情,黄洪珍老师根据新闻“触觉”,立马发现其中的新闻价值。第二天给14级新闻班上课,就安排同学们对这个事件做一个调查报告,培养这群“未来记者”的调查能力。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锻炼学生的新闻技巧,黄洪珍老师每周都会给学生制定一个新闻主题,让他们交一个新闻作业。文字稿、新闻图片,每位学生交上来的作品他都会在课堂上仔细讲解。

    “最佳标题”、“最佳习作”、“最佳摄影”……根据学生习作的特点,黄老师还会给每个作业做出评价,选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这种充满实际操作能力的讲课,让同学们上课也饱含激情。

    “听黄老师讲课就像站在新闻现场,每个事实都等待我们自己去发现、去挖掘,比其他一些老师照本宣科的讲课方法有趣多了!”14级新闻专业的刘微颇有感触。

采访本换成新闻教材:教学也要坚持“新闻准确性”

    新闻“六要素”中,准确性是很重要的因素,是每个记者都要坚持的原则。身份变成教师后,黄洪珍老师也把“准确性”带到了自己的教学中。

    早上8点上课,家住长沙的黄洪珍老师6点就得起床,然后驱车赶往学校。遇上下雨天,路面湿滑,黄老师也要求自己提前到达教室,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7层楼,2分钟爬上来,还是够累的。”星期二早上潇湘学院新闻班的两节大课都在九教7楼,黄洪珍老师为了不迟到,提着重6、7斤的教材包一口气上7楼,等真正踏进教室才敢放松下来。

    除了时间上的“准确性”,教学内容上黄老师也要求“准确性”。

    “《广州日报》今天的头版内容你们看出了什么?”“同一个新闻,《长沙晚报》和《潇湘晨报》的标题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声音是黄老师上课的“经典语录”。时代发展,媒体行业也在急剧变化,为了跟上媒体发展的脚步,让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变化,每堂课黄老师都要在投影仪上打开电子版报纸,与同学们一起看报、读报,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同学们学习传媒信息,坚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如今新媒体冲击传统纸媒的背景下,大学教师也要根据社会变化教授学生知识,提升学生技能。”对如何让学生适应未来媒体行业的发展,黄洪珍老师表示教学是一条很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