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1日,气温骤降,阴雨连绵,我校2015年秋季运动会如期举行。运动员们摩拳擦掌,忘我翱翔;观众们高声喝彩,热血沸腾。有一群人,独守左右,真实记录校运会,他们是校园记者。
29日9:00,北区旧田径场,男子跳高预决赛。
小雨夹着寒风,没有打伞的龙美萍跺着脚来温暖自己。虽然跟着学长学姐写过新闻,但对她来说采访还是那么陌生。“怎么办,我要问什么?”龙美萍是15级新生,我校大学生通讯社记者。
比赛开始,美萍停止跺脚。手里紧握着采访本,眼睛紧盯着赛事情况。“嘭”,空中划出美丽弧线,美萍马上拿起笔记录。她把所有运动员都编了号,以便赛后做采访。
第一轮跳过的运动员第二轮不用跳,而她还在记录,顺序号码都出错了。“怎么办,怎么办,只剩下一轮了……”美萍咬着嘴唇。她想到了去找裁判老师拿名单,美萍抖着手把编码调整过来,再次集中注意力。
比赛结束,美萍去采访冠军。
“不好意思,我还有比赛,要走了。”
“怎么办,不知道他的学院、年级、专业,我连冠军的基本信息都没有?!”她慌了。
她决定向带写新闻的学姐求助,忙乱中得到了学姐的回复。
采访本上,数据凌乱、字迹不清,没有重点。稿子2小时后就要交,美萍马上跑回寝室整理。用笔画出重点,键盘声“啪啪”作响。
30日9:20,新田径场,800米决赛。
800米最后一个弯道是个关键点。他观察好跑道位置与拍摄角度,扎起马步,举起相机。左手托住镜头,调整光圈和参数;右手不停地按下快门。
他是管理学院宣传部摄影记者张泽淦,我们跟踪采访,他挥挥相机,笑着说:“这里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他认为摄影记者存在的意义就是分享别人或错过、或看不到的“风景”。他的镜头里,有短跑起跑瞬间、长跑终点的运动员、跑道旁扫水的阿姨、观众的笑脸……
31日8:00,十教211教室,土木工程学院宣传部校运会临时驻扎点。
土木工程学院宣传部九位副部,刘创创就是其中一名。此外,一位部长,十八位委员。他们普遍住在南校区,而赛事又都在北校区。沿用惯例,他们“侵占”教室,作为校运会临时驻扎点。
部长、副部早上七点到教室,在黑板上写下学院当日的比赛信息。委员七点半到,两两分组,轮流赴一线采写赛事。副部们替换拍照,部长则坐阵二线改稿。写新闻、拍新闻、发新闻,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他们校运会的工作。
刘创创说:“能够及时报道学院赛况,感觉骄傲、激动。”回到寝室已是晚上八点多,来不及休息,他便着手把今天的十余篇稿子上传后台。
30日10:00,新田径场,观众席。
单反置于胸前,一手拿着采访本,一手拿着用以录音的手机,穿着代表蓝色马甲。这是她第三次参与校运会新闻采写,这次,她负责主题是“不同群体看校运”的综合新闻。
她是校园记者温维娜,13级新闻专业学生。29日校运会开幕后,她正式奔跑于赛场内外,寻找采访对象,搜集素材。
大一时,初次采写校运会。温维娜望着看台上的人,心生胆怯。犹豫了很久,她迈出了脚步,采访过程她有点结巴,但结束后,她兴奋坏了。温维娜对我们说:“大家要积极参与采访,不要因为害怕而停滞不前;只有用心采访,写出更多细节,才能做出好新闻。”
31日9:00,新田径场主席台,温维娜采写校运会闭幕式。至此,我校2015年秋季运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