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科大聚焦】科大“众军”集训 向心中的军梦献礼

作者:文/温维娜 亢恩敏 雷震 图/刘思科 温维娜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5-10-02 浏览:183


  最近,校园里时不时就会传来嘹亮的口令声、整齐的踏步声,敞亮的军歌声,加上热浪的催化,“新兵”、教官、退伍老兵……科大学子的情绪在军训氛围之下逐渐升温攒动。10月6日晚,名为KEM5的科大博友在微博上发文说:“军训‘烤’人也‘炼’情啊。”

3天小兵也有坚定的军心

    凌晨5点半,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索斌起床了,简单的洗漱后,他就匆匆赶往训练场地进行早训。一个小时的军姿训练,让索斌刚刚休息好的小腿再一次渗出酸胀的感觉。早训结束,索斌和小伙伴吃完早餐后在训练场地席地休息。他打开手机刷了会空间,回家、旅游、聚会充斥着整个屏幕,这让他不禁有些想家:“这是我第一次到外地读书。”

    索斌的外公是个剿匪战士,从小就耳濡目染军人故事的索斌时常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以这种方式体验到了军人生活,也算一种幸运吧。”

    想家的念头虽然浓重,但索斌还是及时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

    在人文学院的休息营帐里,汉语言文学专业郭瑾似乎并不能全心全意的休息。由于发烧,郭瑾被助班安排在休息营帐内坐着。看着同班的小伙伴们撑脚,甩臂,怒喊口号,郭瑾有些坐不住了:“助班对我很好,我想快点好起来,做好军训内容给她争光,也给自己争气。”想到助班贴着额头为她量体温的付出,郭瑾心中的念头更加坚定了。

3年从教是履行军人职责

    潇湘学院12级学生姜乐华现任我校军训团副团长,3年从教路,他一直坚守着“不抛弃不放弃”的许三多精神,认真带每一届新兵。姜乐华16岁从军,18岁退役,“不想脱下这身军装”的执念,让重返大学校园的姜乐华选择加入军训团。

    寒冷的冬天全身被泼上冷水,在不足1米高的石凳空隙里徒手爬行,姜乐华在军训团磨人的训练里一坚持就是4年。问及坚持下来的原因,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他用军人的坚毅和木讷回答说:“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姜乐华不仅对自己严格,对自己的学生也上心。“标齐排面,注意摆臂!”五教前坪的训练场地上,姜乐华严格地抠着每一个动作细节。学生们都说他有“鹰一样的眼睛”。

    人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沈琪一身军装,在多为男子组成的教官队伍中格外扎眼。3年前,为了自己“不能成为军人的军人梦”沈琪走进军训团,把自己当作男子一样锤炼。在沈琪看来,“服从是军人的天职”,赏罚分明的她,对学生的错决不姑息。

曾为军人就绝不忘初心

    利落的短发,飒爽的英姿,走路间不自觉摆动双臂,即使已经离开武警部队一年了,13级人文学院汉语言专业的刘思的言行中依旧带着军人的习惯。

    2012年参军,刘思是当时新兵队伍中10个女兵中的一员。新兵连里三个月的艰苦训练,在她看来“是最苦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时候。”“早上起床下意识地把就会把被子叠好,平常做事也会立马就去完成,不习惯拖拉。”对于两年军旅生涯的影响,她感慨万千。

    回到大学,刘思为自己学生的身份又增加了一个“助班”的称号。2014年退伍返校,为再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刘思报名成为了15级新生的助班,担任新生入校的引导人,同时在新生军训期间,安排班级事务,照顾新生。

    军训期间,守着新生们军训是她的工作之一。在她这个老兵看来,“大学生军训是必须的,站军姿,踢正步等训练,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更能磨练他们的意志。”

   “真正的兵都是练出来的。”在何艺心中,一个好兵绝对要经过千锤百炼才可称的上是好兵。在当14级潇湘新闻班助班的时候,何艺就一直在向他们强调。回忆14级新生军训的场面,他总是想起在新兵连和战友一起流汗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