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教师加速度】刘炳荣:三十四年燃烧,永不灭的“红烛”

作者:文/李佳淼 李一凡 图/尹俊宇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5-05-13 浏览:24

 

5月13日晚7点半,第九教学楼105教室,刘炳荣正在给2013级生物科学专业的81名学生上课,一堂植物学,刘炳荣没有用投影仪教学,弓着身子,带着老花镜,一笔笔手写了两面黑板。



    
 
    刘炳荣的腰板不再挺直,斑白也已爬上发梢,但他却始终坚守。他说,善良、热衷学习的孩子们在等着他,便是他坚守岗位34年不动摇的动力与支撑。 

【写在前面】

每当夜幕降临,无数的人涌入喧闹的街头,喧嚣而浮躁。幸运的是,当我们转身走向教学楼、实验室,深入到一线教师的工作岗位,我们发现了一群群把教学使命举过头顶,像钉子一样钉在三尺讲台,像“傻子”一样信着育人报国“教师精魂”的教师群体。

10天来,“教师加速度”专栏相继推出廖君湘、李建生、李大塘、谷洪波等4位奉献教师的短篇通讯,他们犹如一座座灯塔,照亮校园每一寸人心土地。

而他们的故事也口碑相传,引发师生热议。我们同样欣慰于,“加速度”专栏获得关注,影响力与号召力蔓延校园。通过朋友圈、空间、微博,我们听见在阳光下汇聚的声音——教师们的故事打动人心,将有关育人与奉献的信念,丝丝缕缕地沁入人们的心田,储存在师生的记忆里。

参与第三期人物——李大塘通讯采写的蒲芷芊说,教师加速度专栏,是创新与独立思索的最好体现,以新闻视角、文学风格带我们走进十位奉献教师的生活。参与第四期人物——谷洪波通讯采写的雷龙飞说,作为一个青年记者,特别渴望有一个开放而包容的平台,而“教师加速度”实现了我对于记者的全部构想,这是一个教师风采的秀场,也是一名青年记者展现才华的舞台。

编者说,因为这种开放而包容的氛围,我们在短短2个星期时间内实现了全媒体生产,融媒体传播。今日,本网“教师加速度”专栏继续讲述故事,推出第五位“教学奉献奖”得主——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刘炳荣。

  

 

名片

刘炳荣,男,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1982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来校任教,成为我校生物系(现生命科学学院)的创建人之一。主攻湖南蕨类植物,著作《湖南蕨类植物志》出版发行。从教34年,兢兢业业,关爱学生,两度摘得“十佳魅力老师”称号、三次获得“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个人语录:做一个老师,不能和外面的社会比,不能太功利,要有所追求,要热爱自己的事业。

 

故事】

“生物园从1979年创建,当时还只是一片空地,现在已有87个科类、1500多种植物,在全国高校里颇具名气,曾获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二等奖。”

                                 ——提起一手创建的生物园刘炳荣充满自豪地说

 

57日下午,记者初次来访,带着满心好奇走进了这个从外面看来植物繁茂的生物园。

炳哥,这种叶子的植物叫什么名字呢?还没走近,就听到有学生开始发问了,没错,这个被大家称为炳哥的人,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副教授刘炳荣

天师栗,炳哥补充说,这种植物可是个好东西,既有观赏价值,又可以当木材,叶子还是一种治胃胀的中草药。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21岁的刘炳荣考入了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成为他们村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

从小与大自然接触,加上大学里浓厚的学习气氛使他逐渐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情趣兴趣,大学起刘炳荣就暗暗下定决心:要将一生奉献给他所热爱的职业——植物学教师。刘炳荣也时常谈起,他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和自然打交道,“经常和自然打交道,心里会觉得踏实”。

四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母校毕业,来到当时的湘潭师专执教。他曾跟同学们开玩笑说起自己是三校元老,这个三校就是以前的湘潭师专,85年改称湘潭师院,2003年组建为湖南科技大学。

“这三十多年,我一直留在植物园,现在有些老师都是我的学生。”看着自己多年来的成果积累,刘炳荣一边感慨时光匆匆,又引以为傲。

与他共事多年的同事也说,他这么多年勤于教学,还辅导数百名学生考上了国内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同事为他竖起拇指,“他的学生考研率在全校也是首屈一指的”。

在学生眼中,刘炳荣则是一部“植物活词典”。2013级园林专业周小萌说,大家有疑问,都愿意向他请教,而他也从不嫌烦,总会认真给出答案。57日下午,天气燥热,2013级园林班的学生却目不转睛地请教有关植物学方面的问题,并细心地记录在案。班长告诉记者,“园林树木学野外实验课向来轻松愉快,课堂生动有趣,寓教于乐。

如今的刘炳荣,已年近花甲,常年的劳累使他身体羸弱,再加上爱人生病住院,女儿远在上海。生活拮据难行,但他却依然坚守在岗位上。

更难得的是,刘老师总会在上课前半个小时就来到教室准备上课资料、熟背讲义。刘炳荣解释道,一名教师要有所担当,你不能让学生等着你上课。

一次,晚上下班回家,刘炳荣不小心摔倒,小臂受伤,女儿在电话里劝他,爸爸,身体重要,咱不上课了好吗?而他却没有答应,坚持站在一线教师的岗位上。学生获悉后,每天都会按时过来接他上班下班,给他送饭。不少已毕业的学生也纷纷前来探望他。这样的温暖,让他更加热爱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事业。

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感兴趣,他愿意学这个东西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他重视你这个课,我就告诉自己决不能请假,该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准时到。他说,有爱心、热衷学习的学生在等着他,这便是他坚守岗位34年不动摇的动力与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