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校团委举办首届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节。4月25日晚,在勾金画银、描龙画凤的恢弘背景图中,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在俱乐部为我校师生上演了一场国粹盛宴。演出不仅有京剧轮番巨献,更有黄梅戏、豫剧、越剧、川剧多种戏剧精彩呈现。7个节目、7种风格,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各路戏曲齐登台,魅力发声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我原名叫花木兰……”、“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穿林海、跨雪原……”,首个节目以戏曲联唱的形式,分别演出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戏曲黄梅戏《天仙配》、豫剧《花木兰》、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京剧《威虎山》,点燃了整场氛围。
川剧《变脸》神秘莫测、机关重重堪比魔术,蓝、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在舞台上相互交替变换。随着音乐起伏,变脸的速度也越来越快,音乐高潮,演员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起来,引得现场掌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在台下观众意犹未尽时,《财神送福》以京剧绝活“吐火”博得观众眼球,憨态可掬的财神爷还走向观众席送上好运金元宝,引来现场骚动。
一曲《梦里水乡》让现场安静了下来,柔和的琵琶旋律仿佛把大家带到了世外桃源。随后现场音乐一变,美猴王出场了,俏皮的表情,灵泛帅气的耍棍动作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六小龄童。紧接着,8位乐器演奏师用手中的京胡、琵琶、鼓等乐器献上了一曲荡气回肠、曲折婉转的著名京剧《霸王别姬·夜深沉》。演出在京剧《大唐贵妃·蝶恋》唐明皇与杨贵妃凄美的爱情故事中落幕。
传统文化进校园,贵在创新
川剧《变脸》、京剧《财神送福》、京剧《美猴王》等表演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儿时经常去看京剧、黄梅戏等表演,他们的装扮吸人眼球,他们的表演使我动容,但未曾见过与观众互动如此密切的表演。”13级管理学院白立沙边看表演边说道。
表演《变脸》的年轻京剧艺术家何磊向记者介绍到,近年来保护传承中心十分注重创作剧目的生产,在上演优秀传统剧目和革命现代戏的同时,先后创作演出了《地下火焰》、《大破老龙洞》、《井冈山的黎明》、《苏武》、《投笔记》等一批优秀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
中央戏曲学院毕业的任易秒对《弦舞非凡》的创新表演显得别具一格。她结合了流行乐《新贵妃醉酒》与京剧《贵妃醉酒》的元素,用京胡、琵琶演奏演唱出来。“古典与现代的融合是不可少的,现在我正尝试将流行乐曲与古典演奏相结合,及对传统的乐曲加以更新表演。”任易秒补充说,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善于将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因素融入到传统文化中,有意识的引导大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非物质遗产保护,形式多样
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徐倩谈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形式多样的,比如开展宣传活动、相关单位进行免门票的惠民演出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人文学院戏曲研究者李跃忠老师对于如何保护国粹这一问题,提出要尊重戏曲艺术规律,把握时代审美特征,创新出贴近人民群众,符合演出市场规律的作品。
校团委书记尹风雨提到,学校举办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邀请京剧、皮影戏剧团来校演出,还将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在暑假“三下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活动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希望大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实现大学对文化传承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