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下发的新夏季作息时间表刷爆了QQ空间和朋友圈——每天6点起床,6点10分准时早操,早读延至7:45,开始和结束时各签到一次,学习部体育部双管齐下严厉督促出勤和纪律,宿管部不定时查寝督查学风……此消息一出,瞬间引起一阵反响。
14级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某同学发表动态:“想起了电影《勇敢的心》中华莱士最后声嘶力竭的一声‘Freedom……’现今科大也需要勇士,谁来!”甚至有同学自作对联一副:宿管部学习部体育部多部齐下,大三党大四党毕业党幸灾乐祸。大家纷纷“怒刷”朋友圈,同时兴起一片“退学申请书”热潮,各种相关的嘲讽段子接踵而至。这群起沸腾背后无非就是抱怨睡觉时间变少、学校管理太森严——不是说大学是轻松自由的地方吗,怎么感觉只是换了个地方上高三?
可是,实际上却是,大多数人极端地误解了“作息时间表”本身的意思,试想你真的每天十节课吗?真的过上了披星戴月三点一线的生活吗?想必没人会肯定地回答,只是,面对大学生活中所谓的“自由”权益的变更,大家措手不及就只能吐槽,可是“吐”几天,该早起还是要早起,生活一如既往。
夏季作息时间表在“五一”后更改,本是学校传统,每个大学都有早6晚11的作息时间表,而且,这样的作息表本是经过合理科学考虑的,无非是起床时间提前20分钟、加大了早读检查力度而已,坚持早操更是目前高等学校发展素质教育的一项有益举措,反倒引起一片“怨声载道”,仿佛瞬间从自由世界回到了束缚的“牢笼”,实际上,如果冷静思考这场所谓的“作息时间表”风波,更多的却是消极心理引起的自我烦恼罢了。
不可否认“学习”永远是高校大学生的主流,目前学校正大力开展学风建设,各职能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正在努力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学风建设环境。而夏季时间表的进一步科学严格化,只是优化学风的一个举措,之所以制定条文化规定,原本是出于部分学生自主性能力不够强的考虑,因为存在问题,才会采取措施去改善。“面对学习风气淡化、自主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的趋势,要追寻真正的求学价值,少不了必要的制度管理,更离不开学生的自我约束,我们期待见证学风优化的明天。”商学院李志刚老师如是说。
所谓“大学”,本是一个培养思辨力和判断力的地方,而“大学生”,是众人眼中心智成熟、思维独特的群体代称,面对任何事情,本该有理性的态度和行为。“相信大家也都理解老师的初衷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一个决策的好坏应该看执行起来的具体效果,而不能盲目地“妖魔化”了制度本身。”土木学院13级学生周普说道,面对热火朝天的评论,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辩证的态度,毕竟学生是学风建设的主体,我们承担着学风建设的责任,自主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更是我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始目的。早签早读的严格化只是强化学风建设的冰山一角,却引发声势浩大的消极反响,实则需要我们沉思反省。诚然,摆正心态、从自身责任和现状出发,更多地考虑事情本身的实际意义,才是应有之举。
学生对制度的曲解,也是长期以来“自由”和“大学”两个概念的矛盾冲突的体现。为什么学生这么喜欢拿“自由”来说事?寒窗苦读十几年,受够了高中的繁重课业和朝九晚五,对于一群长久埋首于升学压力的学生来说,大学最具诱惑力的地方无疑就是“自由”,但是大学真的是一个无原则给予自由的欢乐园吗?恐怕并非如此。“自由”不是无限度,在追求相对自由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思考我们本身该追寻的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