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综合新闻

各校媒共话校园新闻工作新常态

“新九华杯”第三届校园记者文化节媒体峰会顺利举行

作者:文/成亚倩 陈姣玉 周雨薇 陈阳阳 图/刘微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日期:2015-04-18 浏览:21


   近日,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齐聚我校共议“新常态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积极响应这一主题,4月18日下午,大学生通讯社借助“新九华杯”第三届校园记者文化节媒体峰会平台,携手我校31个校园媒体,在三教101学术报告厅共同探讨了如何推进校园新闻宣传工作新常态问题。

  各校媒组成5议题小组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合作探究。峰会现场通过探究小组成果展示、探究小组现场点评、老师点评和现场自由讨论四个环节展开讨论,实现互动性和观点的碰撞。

  充分交流 助力新闻完整性

  新闻主要以图文形式进行传播,校园新闻也不例外。记者对以校新闻网为首的24个新闻网站,湖科学工、大通社等25家微博微信公众账号进行了统计,发现校园媒体传播平台大都实现了图文结合多样化。

  “但图文结合并不意味着新闻实现了图文并茂。”议题答辩人肖文娟通过对校园记者在新闻采写中失败和成功图文案例对比分析,阐述了这一观点。只要新闻中包含图片与文字就可谓图文结合,而文图相互解释才能称为图文并茂。就“校园新闻如何做好图文结合”问题,她建议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及时沟通交流,这样也就能保证新闻内容的完整性。

  在对肖文娟小组进行评议后,校园记者李航就自己曾遇到的问题询问,“摄影记者如何捕捉细节?”党委宣传部唐亚慧老师解答说,“摄影记者除了要提高新闻敏感性,还要与文字记者充分沟通,对新闻事件的流程有整体把握,提前选好机位,用心来捕捉新闻画面,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搜商”提升记者辨析力

  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先声夺人、新闻检索、吸引读者兴趣等作用,答辩人熊艳梅代表小组就“校媒是否应该用标题吸引读者眼球”问题给予肯定回答,但好的标题并不是我们所谓的“标题党”。校园记者要善于运用语言特色、巧用修辞,把“标题建设”过渡为“新闻建设”,注重新闻价值与新闻切入角度,重视内容的丰富充实程度。

  针对“大数据时代下,如何提高校园记者的素材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的问题,议题探究小组王露珠说:“大数据时代,信息海量,传播速度快,但价值密度低。对于素材资料收集,要做好采写新闻的前期准备,如列好新闻提纲和采访对象等,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收集。在分析运用能力方面,要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统计,多在文字语言组织上下功夫。

  “面对海量的信息、夸张的标题,校园记者应如何提高辨识能力?”现场嘉宾陈功老师提出,校园记者要注重在理论与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搜商”朝多媒体新闻方向发展,提升构建图文能力与记者责任感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甄别能力,坦然面对突发事件。

  有效合作促进新发展

  建立好媒体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促进校媒间的合作与发展,减少新闻资源浪费的现象,避免重复采写新闻。对于如何建设共享平台,议题探究成员余佳蓉说出了他们的观点:建立数据库,搭建新闻整合平台,召开校园媒体线下会议。

  校媒的任务不仅是搭建好资源共享平台,还需要合作引导正确的舆论。探讨“校园媒体如何正确引导舆论”的小组以樱花节为例,调查在此期间各校媒微信,微博,qq空间等平台上的活跃度,发现校园舆论传播内容大多缺乏心意,远离学生实际,故而鲜有人评论或点赞。为此答辩人陈冰彬提出新闻宣传以人为本整合校园媒体提高说理针对性等建议。

  “在座各位都是新闻爱好者,参与者,行动者,也是全媒体时代的思考者。资源共享和正确引导舆论问题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张学知老师认为,“校园记者应合作起来,在信息共享共性中追求个性,在校园舆论中充当指向标,来共同促进校园新闻工作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