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两会”的召开再次将一个热点话题——环境保护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下。“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人人有责的治理行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总理记者会中这样指出。环保这个话题在我校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显示,湘潭市2014年的空气污染天数为133天,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仅有27天。“以前自己有晨跑的习惯,现在有时候考虑到空气质量的原因不得不取消。空气污染较严重的时候,我能感觉到鼻子有一些不适。”14级人文学院学生余佳蓉这样说道。
为了解校园环境,记者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我校76%的同学认为我校主要存在的环境问题为空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记者调查了解到,我校的环境卫生工作主要是由天创物业公司和金地物业公司的卫生人员负责。物业公司采取专人负责制度,卫生人员在指定的卫生区域进行清扫工作。街道、操场等外围地区每天会早、中进行两次清扫,宿舍、教室等内围地区则早、中、晚都会进行打扫。同时学校每天都会有专门的负责人对卫生情况进行监督。“学校每天经过环卫工人清扫之后,路面都挺干净的,但还会存在部分学生乱丢垃圾的现象。”能源学院13级工程3班的李斌政说道。
调查显示,后街是学校周边环境较差的区域。后街虽不属于学校管辖,却是学生活动范围最广的校园周边地区之一。记者对此专门采访了后街的保洁人员李师傅,李师傅每天的清扫工作是从下午四点半持续到晚上八九点左右,工作量大。“部分学生没有将垃圾丢进垃圾桶中,而是随手扔在道路两侧。这些垃圾大部分都是难以清扫的食物残渣和塑料袋。”记者也在问卷调查中发现,76%的同学偶尔有乱扔垃圾的现象。“很多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习惯没养成,整体意识就不能形成。”李斌政颇为无奈地说。
在调查中,记者还了解到:79%的学生并不了解12369(环保热线)的存在。“这反映了大家环保维权意识的薄弱,环保维权意识不等于环保意识,但环境保护意识强自然就会有环保维权意识。”我校环境研究所教授石顺存表示。而校环保协会会长黄玥认为,“对个人来说,环保意识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个人的环保意识才能更好更长久地保护环境。”
环保战役,永不止步
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2月28日,湘潭市环保局开展了“抗击雾霾,守护蓝天”专项活动,并首次尝试大气污染有奖举报制度,引发了群众的积极参与。在73天内湘潭市环保部门收到300多起大气污染举报,有的群众打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环保热线。
2015年3月6日至7日,我校进行了全校卫生大扫除和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学校的食堂安全、校园公共环境、机关办公楼卫生、学生宿舍卫生、教学楼和实验楼卫生、校园文明和秩序进行了综合治理。8日,由校爱卫办组织六个检查小组进行了全面检查,为迎接新学期学子们的到来创建了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第五期学生公寓和综合楼按照“两型社会”标准进行建设,排水排污采取分流处理,墙体采取保温处理。节水型雾化水龙头、隔热隔音玻璃、节能热水系统等节能产品的使用也达到了环保标准。
各志愿团体和社团也积极参与到这场环保战役中。今年三月,志愿团将弘扬“雷锋精神”与保护环境的主题相结合。22日,人文学院志愿团联合数学学院、教育学院、物电学院志愿团共同开展“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主题志愿活动,对湘江一大桥下河岸指定地区进行垃圾清理工作。商学院志愿团践行绿色精神,与本院的团委组织部、马列小组在晓霞山开展“抗击雾霾,从我做起”主题义务植树活动,种下了200余棵紫薇树,并于3月23日在我校附属小学进行雾霾知识宣讲。
人人参与,以小聚大
“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在这场人人有责的治理行动中,大学生不应成为环保的“世外人”,校园也不应成为环保的“真空区”。
“将垃圾丢到指定地点,随手关闭水龙头,少使用一次性的筷子,少使用含磷洗衣粉,及时劝阻别人污染环境的行为。”人文学院14级梅国飞经常通过这些生活的小细节来为环保出一份力。
“我们在校园生活中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维持我们的校园环境。”石顺存语重心长地说,“从个人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环保维权意识,在遇到环保问题时积极寻求环保专业人士帮助。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就能以小聚大,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