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时隔一年,娄底涟源市塘湾中学再度迎来我校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团的到来。寒冬天空飘起小雨,45名志愿者带领学校30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简称团训)、“房树人”测试等一系列心灵呵护活动。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湘潭校友会赞助。
志愿者分为13个小组开展团训,每个小组的由主试(心理学术语,指实验或心理学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助手和观察员组成。志愿团为这次活动准备已久,志愿团心理辅导部部长孙生在团训前提醒大家:“请大家主动留下联系方式,一但发现重点呵护对象马上给予关注。”
廖敏带领团训小组来到六(一)班。廖敏首先自我介绍,“我有一个妹妹和大家差不多大,我也是娄底人,希望我们能有一次愉快的活动经历。”亲切的语气和地理优势一下拉近了她与孩子的距离。暖场环节过后,大家轮流进行自我介绍,分成两个小组。“耳朵的作用是什么呢?”头脑风暴环节,两个小组开展团体“头脑比拼”,“耳朵可以用来听”、“大象耳朵用来扇风”,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观察员和助手则在一旁观察记录孩子的现场反应。
观察员徐春菊有所发现。“一个穿粉色衣服的女孩活动不多,团体讨论时也参与较少。”徐春菊说,“还有一个微胖的男孩也是不怎么说话。”趁着团训结束后进行的“房树人”测试时间,徐春菊找到班主任进一步了解情况,做好记录。
简单午饭后,多媒体教室里一片忙碌,志愿者们正在分析“房树人”图画和事先委托班主任组织填写的心理健康量表,借助专业数据和现场观察,志愿者能够进一步筛选呵护对象。各个小组讨论热烈,交流呵护对象的情况特征后,返回班级找到疑似重点呵护对象一对一访谈。
志愿者唐敏和向碧华负责回访去年重点呵护对象。“和去年相比,这些孩子的量表分明显降低,量表分降低表示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向碧华拿着数据进行分析。去年所有重点呵护对象中,小强(化名)的情况最让志愿者担心:他被同学欺负,不敢倾诉,和姐姐相依生活,对周遭“充满恨意”。
再度见到小强,唐敏“差点没认出来”:“长高了,也壮实了一些。”唐敏大声叫小强的名字,站在一群男生中小强先是一愣,随即绽放笑容,走上前和唐敏说话。“我很开心,原来我说十句话,小强只答一句,现在都是一问一答了,听班主任说,这学期他的成绩进步了十几名。”唐敏告诉记者。
一天基本活动结束已是晚上七点,志愿者依旧坚持给学校老师举行心灵呵护汇报会。汇报小组整体情况并对确立1到2名重点呵护对象做详细说明,给出呵护建议。塘湾中学校长唐许汉特意聘请每一位志愿者为塘湾中学校外心理健康辅导员,表示期待大家再次到来。返校后,志愿者还将把案例分析报告等资料反馈给塘湾中学,志愿者与重点呵护对象的联系也将及时建立。
志愿团指导老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伟清说:“志愿团的活动模式越来越成熟,志愿者的素质也逐步提高,活动效率和效果有了明显进步。总的来说,留守儿童的心理、品行问题是由于教育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希望有更多人支持、参与心灵呵护志愿活动,弥补留守孩子的缺失。”
新闻链接:
“房树人”测试:
又称屋树人测验,它开始于John Buck的“画树测验”。John Buck于1948年发明此方法,受测者只需在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屋、树及人就完成测试。而动态屋、树、人分析学则由RobertC.Burn在1970年发明,受测者会在同一张纸上画屋、树及人。这三者有互动作用,例如从屋及人的位置与距离都可看出受测者与家庭的关系,所以这两种分析学多数会结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