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校友刘经南院士应邀莅临我校,以“杂议学科建设”为题,为我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指点迷津。全体校领导及全体中层干部聆听了报告,讲座由校长李伯超主持。
“大学办学理念之最深层最内核的东西,就是学科建设理念。”刘经南以美国当代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伯顿·克拉克的教育论述作为引言,从大学基础、现代理念、制度保障、组织保障及人才保障五个方面入手,旁征博引,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条件与使命。
刘经南认为,现代大学作为学科建设的灵魂,想要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取得进步,首先要明确现代大学的使命、目标及定位,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把追求学术自由和创新,学术纯洁和真实作为共同的价值理念和人生目标,在此大学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现代教育理念上,面对“面向需求、面向问题、面向未来”的新学科发展模式,不仅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和机构分工合作与协同,还要树立“大学科”的建设理念,以“有新优特”为目标,建设学科群和学科生态群落;在制度保障上,为实现“大学科”中目标共识、利益共赢及成果共享的学科建设的协同,制度上既要厘清学校共同体架构的政治、行政、学术三大权力体系,也要完善学科建设的民主决策机制;在人才保障上,要重点引进、有序培养学科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以团队作为基础和支撑,汇聚宏扬群体智慧,以平台作为基地,实现人才凝聚、成果积淀、学术弘扬及文化传承。作为高校领导者,刘经南还以自己的教育经验为例,提出要正确理解和执行党管人才方针,在去行政化的同时,实现大学的综合改革。
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就现代大学在解决院系治理问题上,如何发挥协同创新作用,如何解决协同创新中出现的相关矛盾,协同创新的未来态势走向,以及如何处理好理工学科与人文学科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发问。刘经南一一作出解答。
李伯超表示,作为我校杰出校友,刘经南院士以教育思想家的眼光、科学家的气质以及名牌大学的校长经验为全校领导老师带来内涵深刻、意蕴深远的一课,他要求全体到场人员认真学习领会,积极运用实践。
新闻链接:
刘经南,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昆山美国杜克大学校长,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任武汉大学校长,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著名杂志“GPS WORLD” 与“GPS SOLUTIONS”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协调成员。长期从事大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 GPS 技术应用和工程领域成就显著。负责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及多项大型工程项目,获得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曾多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其中“八五”重点测绘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精度 GPS 网的布测方案、施测技术和数据处理的研究”解决了高精度 GPS 网数据处理中一系列理论、方案与算法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出一系列国产化高精度GPS定位的科研和商品化软件,在理论模型、技术方案、软件开发、实际应用四个层面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曾获 “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代表著作为《 GPS 广域差分定位原理和方法》,发表论文 100 余篇。指导完成了 21 篇博士学位论文和 30 余篇硕士学位论文,目前仍在指导的博士、硕士生共40 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