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的博文,或是无厘头的教官语录,或是搞笑的军训花絮,又或是充满激情的军训感言,让你一会捧腹大笑,一会又会为这些简单直白的情感表达而感动。一句齐声呐喊“且训且珍惜”在笑料中更是戳中泪点,11日下午,面对全班男女生的一句问候,罗教官感到鼻子酸酸的,他说,虽然场上我是教官,但更想成为他们的朋友。
军训生活已过半,这群95后也开始在汗水中纷纷留下离别的泪水。近日,各学院在军训服务台的展板上贴出了新生们的“成长博文”,一篇名为《那一年花开》的教官“回忆录”更是掀起集体追忆思潮。一位教官写下,“我们试图去剖白这些军训日记,明白了那一年的起步与成长”。
书写,是为了沟通
一声干净利索的“稍息”,紧接着是末尾字提升音高的“立正”。一天下来,108排教官隋娇龙不知喊了多少遍,但他觉得“嗓子是一天不如一天”,很显然,声音没有以前那么洪亮。
军训第四天,天气虽没有前几日那般火热,但教官隋娇龙的军训服还是湿透了大半。烈日下,他依然带着整个108排、商务英语专业的“新兵”站在北区篮球场上进行着“四会教学”。所谓“四会”,是军训团给今年150余位教官们立下的最基本要求:会做、会讲、会纠正,以及会做思想工作。这一天,让他“声名鹊起”的不是严厉、出色的“四会教学”,而是在外国语学院展板上贴出来的一篇博文,取名“那一年花开”。
一大早,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的胡慧雯和支雅楠就来到训练场地,在日前准备好的展板上粘贴新生军训日记。能够上板的条件就是“要写得好”,“文笔是一方面,更要写出军训的实感,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真实情感也成为这群新生们要表达的首要任务,从翻阅的几百份“军训日记”来看,虽有敷衍了事的打油诗和“三行体”,但更多人是想通过日记的形式,来与自己的教官沟通。
“这天气还凑合吧,来点小雨就更好了。”商务英语专业的王晶晶用直白的笔体写到,“我发现我老爱咱教官了,一看到就开心……觉得大家在一起的感觉真好,也不太像第一天那样想家。”在文章末尾她说,“谨此铭心,不忘始终!”
铭记,是为了成长
除外国语学院,各学院也纷纷推出了晒成长日记的展板,一名学生干部解释,展板是用来给新生们看的,“中场休息的时候他们可以过来欣赏美文”。而这些“美文”也正是出自他们之手,“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军训第四天,外国语学院张贴了教官隋娇龙的军训回忆录,名为《那一年花开》。学生会说,“这个展板平时围观的人很少,大家训练比较累,一般都不会跑来看文章,休息15分钟巴不得找个阴凉地坐一下。”但那天围观这篇博文的同学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按他的话来说,“那还真不少”。
“那一年花开,你我相逢,相逢在湘水之滨;那一年花开,你我相遇,相遇在伟人故里;那一年花开,你我相识,相识在雨湖桃园路;那一年花开,你我相知,相知在漫天花雨中。”
“看着他场上凶狠的样子,不像是那种文艺青年。”2014级商务英语1班的高天隆正坐在蓝顶帐篷里休息,一边用手中的书本扇风,一边凝着眉望向“成长展板”,满怀质疑地看着开头这段文字。
日语二班朱赞津说,教官这一角色在我们不知不觉的时候,打开了一扇门,一扇让我们终将走进去的大学之门。她在军训日记中的末尾写到,“在那一天,青春还刚刚好,口哨响彻深深的蓝天。”
离别,是为了重逢
一位作家曾说,“离别是为了下次更好的重逢”。对于150余位大学生教官来说,9月19日那天,他们将带着离别的愁绪脱下迷彩,回归生活,与这群新生们来场短暂的告别。军训团连长伍国强似乎找寻了曾经在部队的感觉,“眼瞅着即将分开,不舍是肯定的情感诉求。”
对于这群95后来说,告别的对象是他们“开学第一课”的老师——教官。2014级日语专业二班的李明娟说,美好的时光终将过去,身体是累,但心不累,很快乐、充实。朱赞津用文艺的笔调也诉说了内心情感,“当我们成为那样的一份子,能够真实了解追梦人的艰辛,太阳下奋斗的痛苦与幸福,兴许会想起这一天。”
108排教官隋娇龙仍站在操场上发号施令,日光投影下的背影仍可从中看到滴落的汗珠。出于表率,他没有用手拭去已浸满额头的汗水,仍旧义气凌然、昂首挺胸地站在新生面前。在不到200米的博文展板上,他在最后写下:
“这一年花落,我离你而去,离别这烟雨蒙蒙;这一年花落,我转身挥别,告别年少青色;这一年花落,我大步向前,追寻剩下的梦;这一年花落,花落无息,离别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