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2日,“向日葵”支教小队花了两个小时下山,与十天前上山的情形不同,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红岩溪镇尧城村片小近百名中、小学生陪着他们走到村口,村支书还为他们放了一封鞭炮。
支教小队成员郝小川手中紧紧握着孩子们写给她的信,却迟迟不愿打开,“如果看了他们的信,就更舍不得走了。”临别前一晚,他们和村支书商量好,往后每年暑假都回来给孩子们上课。
“向日葵”支教小队共有15名同学,都是来自于龙山县的科大在校学子。“回家乡支教的初衷很简单,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我们从龙山县走出来,我们知道这里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队长田兮抱着这样的念头,联系上科大的老乡,踏上支教的路。
“村里的学校好久没有这么多学生了”
尧城村经济落后,教育资源匮乏,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湘西龙山县。村里的青年人常年在外务工,留下老人照顾孩子。近年来,村里学校陆续撤掉了初中部、五六年级,整个尧城片小只剩23个学生。在“向日葵”支教小队来之前,村里只有一位快退休的潘老师和一位临时聘请的彭老师。
得知从龙山县走出去的大学生暑期要回来支教,村里一早传开了消息。7月12日一大早,尧城片小只能容纳50人的小教室里,就挤满了百余名来自本村和周边三个村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都有,志愿者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阵势,也意识到了他们肩上沉甸甸的担子。送孙子来见老师的奶奶站在教室后门外,望着讲台说:“村里的学校好久没有这么多学生了。”
“向日葵”支教小队将百余名孩子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及初中三个班,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书法、体育、绘画及小知识普及7门课程。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一刻,是“向日葵”支教小队教课时间。
“教课的老师都是爱笑的哥哥姐姐,我们喜欢上他们的课。”村里的孩子第一次看到课程表时并没有被这些上过的或是没上过的科目吓到,而是闹腾腾地讨论着上课的内容。从7月12日开课起,陆续有附近村里的孩子来报道,最多的时候,“向日葵”教着108名学生。
“方法总比困难多”
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尧城村的孩子很少能用上新文具。“向日葵”支教小队的同学每人凑了100元购买教材、文具并把自己没用完的科大作业本也都带来送给了孩子们。小学二年级的程诚拿到本子,便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看到孩子们拿到文具的欢喜劲,我们就觉得来得值。”支教小队成员黄晓倩说。
“支教的11天,我每天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初次组织支教的田兮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安全上哪有小事。”
来尧城村之前,“向日葵”支教小队就拟出了五条注意事项,全都在讲安全问题。“上课期间一定不能让孩子们下河游泳。”田兮担心大家初次接触孩子,会记不住人,丢了一两个察觉不到,便要求每节课前任课教师都要清点一遍人数。直到结束的那天,每个孩子都平安到家,田兮才彻底安心,“我们是幸运的。”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向日葵”们就开始搭灶做饭。村里在村委会腾了一块地方给他们打地铺,柴米油盐、锅碗瓢盆都是小队成员从几座山外的家里带过来的。由于没有冰箱,所以每天都要骑摩托车来回一个小时去镇上买菜。“不辛苦是假的,但也不能总挂在嘴边吧。”小队成员觉得过上“群居”生活也挺好的。临近傍晚,家访组的同学就去和家长们聊聊学习教育的问题,第二天有课的同学还得将第二天要讲的课程再熟悉一遍确保教学质量。
晚上九点,“向日葵”小队15个同学全员到齐,在村委会门边围城一圈,啃着西瓜,吹着晚风,说着白天上课的趣事,聊聊在科大的大学生活,也会玩玩“杀人游戏”放松自己。在科大,他们来自于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在这里,他们熟络成一家人。“这个时候会觉得大家齐心协力做一件事,方法总比困难多,没什么不能处理好的。”淋着冷水澡的男生们说这就是年轻的滋味。
“如果我长大了,爸妈老了,我怕他们冻着、冷着。”在《我的梦想》的作文中,四年级的向春玲这么写到。家访的过程中,“向日葵”小队做了梦想普查,孩子们都希望可以把书好好念下去,走出大山回报父母。
“我们是从龙山县走出去的,现在回来了。我们想以自己为例子鼓励家乡的孩子们,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去做就可以实现梦想。”
在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尧城片小的十一天时间里,“向日葵”支教团队经常带着全校的学生一起唱《向日葵》这首歌。“向日葵”支教小队迎着太阳成长的同时,也温暖着、鼓舞着大山里正萌芽的小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