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校法学院、人文学院和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首次联合举办的班级文化艺术节之班刊与班徽设计大赛,经过一个半月的甄选于4月15日落下帷幕。整个比赛分为启动仪式、初赛及决赛三个部分,共有24个班级参与比赛。
一本班刊,一个班徽,承载着一个班级的力量。若干年后回首往昔,忆起创刊创徽的那些事儿,回味无穷,便觉青春无悔!
我们的“青春纪念册” 记载我们的别样青春
一本本或精致或简洁的班刊有着各自的精彩,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着不一样的特色,各有各的“辉煌”。但有一种感动是24本班刊都具有的,那就是一本班刊中所包含着的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刻骨铭心的不是最后的成绩,而是那一路走来的相互支持。
一本班刊的“出炉”经历了“千锤百炼”,从最初的写稿、找图片、设计封面到最后的编排、印刷,一个又一个繁琐的环节自然少不了全班同学的参与。12级物理一班的主编何纯青负责汇总所有的稿子及图片做最后的编排,然而在决赛前,由于电脑出错,导致所有已经做好排版的图文全部丢失。“当时真的有一种绝望的感觉,后天就是决赛了,之前所有的努力都没有了,觉得很对不起大家。”何纯青愧疚地说到。但同学们并没有半点责怪,而是在决赛前一起奋斗了一天一夜,“那天真的是半分半秒都不想浪费,大家聚集在教室里重新写文章、找图片、做排版,就连午饭都是由班长给大家买来的。直到我们的班刊顺利‘诞生’,大家才松一口气。”回忆起那天全班一起“奋战”的情形,何纯青甚是感动。对于班级同学的齐心协力,12级法学一班的班刊负责人姜岳也是深有感触,“我们班刊的所有创意不是出自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大家一起商讨出来的,有时候下课十分钟的时间我们也会聚在一起想点子。”
“来看看我们的班刊吧!”“同学,可不可以给我们的班刊投一票呢?谢谢!”······为期一天的大众投票作为初赛的一个环节,在文化长廊热烈地开展着,来往的行人都被“拦截”下来为喜欢的班刊投上一票。每个班的同学也都聚集在这里,焦急地关注着自己班刊的投票情况。“你先去吃饭吧!我先在这里守着,等你吃完我再去吃。”12级新闻2班的陈慧敏抚着肚子对同伴说到。
“别样”自我的风采展示
一本属于自己班级的班刊总是少不了班级成员的“惊艳亮相”,而一本班刊、一个班徽的设计与制作则更是少不了一些“牛人”的“引领”。每一个“小我”都在班刊里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园地”,尽情地展示着不一样的自我。
来自12级光信2班的刘茵紫是一个酷爱看小说的女生,但是出于专业的原因很少有写作的机会,“有时候看完一本小说很有感慨,总想写点什么,不是没有时间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次就借着做班刊的机会,把之前想写作却写不成的遗憾都补回来了。”刘茵紫高兴地说到:“已经很久都没有像这样专心致志地写东西了,自从高中选择理科以来便极少接触到文学写作这一方面,这次终于可以尝试一下了。”在班刊制作中,刘茵紫与有着共同爱好的室友叶美娟担任主笔,让自己体内隐藏已久的“文学气息”肆意地“挥霍”了一把。
在班徽展示时,一幅用十字绣完成的班徽让所有人眼前一亮。这是来自12级文学三班的谷梦琪的杰作。谷梦琪作为校卫队的一员,平时在大家的映像里是一个十足的“汉子“形象,却不料到也有如此“大家闺秀”的一面,着实让人惊讶了一把。“其实我也只是尽我所能,会一点点十字绣,没想到派上用场了。”
通过一次班刊班徽设计大赛,每个人又有了不一样的身份、不一样的性格,从“理科女”变成了“文艺女青年”,从“游戏狂”变身成“设计达人”……这样的转变让彼此之间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学之间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我们的“青春纪念册”,记载着我们的成长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