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出行,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步行、骑自行车还是搭校车。虽然身处同一座校园,但民间却流传着“一区和七区的恋爱就是一场异地恋”的说法。由于我校占地面积大,南北跨度长,道路也较复杂,校园交通值得关注。
步行大军,从容自如?
早上7点49分,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汤杏在八区通往桃园驾校的小路上“左右为难”,“我在八教上课,人有点多,我都不知道从哪里钻过去了。走路上课虽然方便灵活,能锻炼身体,欣赏校园景色,但速度是慢了点儿”。
第一节课前,经过“早签大军”的前奏后,科大校园的人流量在这时进入一天中的首次高峰。步行大军是人流高峰期的主力军,相对于有车一族(骑自行车),他们往往需要更早的准备出行,尤其是目的地离宿舍区距离较远的学生。早中晚校园主要有以下几个人流高峰地段:北区以校车始发点、电信路口、第九教学楼前岔路口最为“繁华”,南区则是第一图书馆楼群周围以及第五教学楼周围人流量较大,而处在南北校连接处的八区也有庞大的人流量。
午间,校园人群的流动显得最为密集和复杂。随着11点40分的铃声响起,第五、第九教学楼前摆放整齐的自行车一触即发,嗖嗖的骑出去,却在庞大的人流中“举步维艰”。大三学生吕丹丹表示,食堂门口教学楼前比较拥堵,平时走路上课和下雨的时候不方便。还有校园道路上个别机动车车速快,“担心被撞到。”她说。
“我基本上是走路上课,校车太难等,但我觉得学校的交通还是需要改善的,我就亲眼在这条路上看到过人车相撞、自行车相撞的事。”刚随着人流从逸夫楼走出的潇湘学院的张璐说道。
有车一族,潇洒骑行?
有车一族并非比步行大军悠然多少,冬天早晨凛冽的寒风对于骑行者来说需要“装备”更多的保暖衣饰。况且,由于上课高峰乘车者数量多加上校车班次的限制,等到一辆车并且成功地在人群中突围“登陆”校车也并非易事。很多人因此选择了购买自行车。
住在四区的尹亮经常要骑车去北区上课,他表示,在北区上课骑车速度虽快了不少,但也担心自行车被盗。“冬天也挺冷的,但没办法。希望学校能加强管理,如果多建一些车棚等设施就好了,另外也可考虑分车道。”
下午17点46分,正在自行车大潮中骑行的建筑学院的阳丽和阮利男正往食堂骑去,“骑车很节省时间,但学校路上有很多机动车速度很快,下课的时候车多人多,有一些汽车不打转向灯,让我们骑得很为难。”
晚9点45分,推着自行车回到八区寝室楼的杨倩茹告诉记者,校内机动车遇到行人和非机动车辆都应该减速慢行,校内行人占行车道的现象也很严重,不论人与车都应遵守“走正道,靠右行”的交通规则。
小黄小绿,速度最快?
虽然很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坐骑”。但校车依然不乏自己固定的粉丝。中午13点50,一边和同伴聊着天一边在电信路口张望着校车的商学院曾献恩说:“我现在都是乘校车上下课,速度很快,不用像其他同学那么赶,但是人多车少,搭不到车也是常有的事儿。有时只能提前出发。”
下午17点44,在人流车流较大的北校门口,提着大包小包的法学院郑瑞珍也表示“校车很难等”希望“小黄小绿”的发车间隔能缩短,并适当增加数量。住在七区的她也反映终点站经常拥堵。“学校是否可以增设新的站点,开辟新的线路比如在新公寓增加一个中转站或者始发站。”她建议说。
记者还观察到,教职工食堂到北区门前再到科大附小前,很多私家车都停在不该停的地方,妨碍了交通。教师刘艳凤也反映:“学校有很多私家车占用了人行道、斑马线等,导致行人无处可走,只好挤上车道,并且在人流、车流多的地方也不减速慢行,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些小车也压坏了人行道上的瓷砖,导致了同学们下雨天频频踩到“水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