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法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及新一批的入党积极分子来到先锋乡敬老院和南盘岭社区老年陪护中心,度过他们的“爱心周末”。
与以往去南盘岭老年陪护中心进行志愿服务不同的是,这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要与这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意味着这里将正式成为马院志愿活动的主阵营。还没等志愿者进门,大院里就放起了鞭炮,欢迎志愿者的到来。宫宝琴一进大院,就如一个回家的孩子般一路欢快地蹦跳着,热情地喊起“爷爷好,奶奶好”,她还熟稔地问起南盘岭负责人裴主任和谢主任的身体近况。语言不通或许是与老人交流中的最大障碍,马院志愿者们深入每一间老人之家,用微笑和肢体交流弥补语言上的困难。“奶奶,我给您按摩按摩”“爷爷,我扶着你去屋外散散步,外面空气好呢,也能活动活动”。
法学院的志愿者则迎着略带凉意的秋风,徒步50余分钟来到了先锋乡敬老院。志愿者们与老人们一起,围在院子里又唱又笑。来自台湾的朱湘铨老人和志愿者们尽情地唱起流行歌曲。他要志愿者不要叫他爷爷,“要叫我哥哥或者叔叔。”老人有着一颗年轻的心,他还热心地教志愿者们说起闽南语,大家的笑声仿佛也有了节奏似的,盈溢在这个平时静谧的大院里。二楼的起居室里,九十高龄的刘翼文老人弹起了电子琴,伴随着欢快的音符,四名志愿者配合地唱起了歌。在志愿者临走前,老人还细心地在本子上记录下志愿者的名字。
在法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志愿者的陪伴下,两个敬老院漾起各种动人旋律。马克思学院的志愿者们还为每一位老人精心选购了保暖棉袜,希望让老人们温暖过冬。一位叫吴秀年的老婆婆笑着说今天自己一直都没有合嘴,牙都笑酸了。志愿者临行前,好几位老人迟迟不肯进屋,站在门口望着志愿者离开。
法学院青年志愿团团长逄锦华是第二次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们,“每次来到敬老院,我看到老人们眼中充满了恐惧和孤独感,就会觉得很无力。越接触公益,就越会发现我们有着太多的无奈。我们能做到的很有限,但那些需要关爱的人却很多。”但他坚持了下来,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